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疾病雷竞技app下载官网? > 血痹
血痹

血痹

(雷诺氏病)

部位

全身

血痹是发生于肢端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多由四肢末端动脉发生阵发性痉挛,使皮肤因缺血而成苍白色或局部缺氧而发绀。似属于祖国医学“四肢逆冷”的证候范围。如《诸病源候论著》虚劳四肢逆冷候记载:“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 血痹简介

    血痹是一种中医术语,主要指由于气血不足、经络阻塞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中医认为,血痹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内因气血虚弱,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成。其临床表现常包括肢体麻木、酸痛、冷感、皮肤苍白或紫暗等。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血痹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方面。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如影像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测,发现血痹患者常伴有微循环障碍、血管痉挛、神经传导异常等问题。研究表明,血痹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相关。此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中药复方在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血痹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特效药

    目前,针对血痹的特效药尚未明确,但有一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中药方面,常用的有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川芎红花等,以及补气养血类药物,如黄芪当归等。西药方面,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等也有一定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血痹的相关产品主要包括中药制剂和保健品。例如,丹参片、川芎茶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这些产品多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功效。此外,还有一些外用贴膏、按摩油等产品,旨在通过局部作用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选择和使用这些产品时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后果。

    总体而言,血痹作为一种中医病证,其现代研究和治疗手段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血痹中医治疗方法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缺盆;2、照海、三阴交。

    配穴:分2组。1、手三里、内关、小海、十宣;2、环跳、阳陵泉、足十宣。

    足十宣穴位置:两足十趾尖端,距趾甲0.1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与配穴之第1组用于上肢病变,其中拇食指病重者加手三里,中指重者加内关,无名指、小指重者加小海。主穴与配穴之第2组用于下肢病变。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酌取。缺盆穴,用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作小幅度啄法提插,不留针,此穴要注意进针方向及深度,以免引起气胸。手足十宣穴,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深刺,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放射至手指尖或足趾尖。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未发;显效:冬季遇寒而少有复发(趾或指变色和疼痛)。

    共治31例,痊愈21例(67.8%),显效10例(32.2%),其总有效率为100%。

    针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尺泽、合谷;2、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海、关元。

    (二)治法

    主穴针剌 ,1组用于上肢,2组用于下组。尺泽、三阴交施先泻后补法。合谷、足三里施烧山火手法,具体操作如下:右手持1.5~2寸毫针,左手食指紧按穴区,针剌至得气后,一次插入所需深度。拇指向前反复捻转至针下沉紧,连续慢提重插,倘热生,出针,急闭其穴。会感 迟钝者可配合震刮术。有热感后,针尖朝向病变处,反复探寻,促使针感放散至病所。以上四穴均不留针。出针后,配穴用艾条温和灸30分钟。每是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共治33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100%。

    针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极泉、臂中、阳池、三阴交。

    配穴:体虚加关元、足三里;心情抑郁加太冲、合谷。

    臂中穴位置:肘横纹与腕横纹中点连线的中点。

    (二)治法

    分二法进行。一法为针刺,由医者施行。主穴均取,据症酌加配穴。患者取仰卧位,以28号毫针刺之。极泉穴用2寸长毫针,直刺得气后,略退至皮下,但针尖不可出皮外,继沿腋窝朝前臂方向行扇形刺激,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向患肢末端放散,然后施紧提慢插手法1分钟,取针。臂中穴,取2寸毫针,施合谷刺法:即先直刺,得气。再提升向左向右作斜刺,针芒略向指端行紧插慢提手法1分钟。须会针感先达到中指和无名指,继达拇指,最终到小指,即去针。阳池穴,取1.5寸毫针,直刺1寸许,得气后留针15~25分钟。三阴交,取2寸毫针,直刺施捻转迎随的先补后泻之法。即顺时针方向捻转后,令针感先沿胫骨内缘向阴股方向传导,然后以押手截住该穴上方,作逆时针方向捻转,使针感下行放散至足趾,施术1~2分钟。并将长约1寸许之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燃着。留针15~25分钟。合谷、太冲采取上下交叉刺法,每次选1穴,直刺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使针感向肢端放散。足三里,取2寸毫针,直刺得气;关元穴取1.5~2寸毫针,直刺,使针感向周围或会阴部放散。留针15~25分钟。在留针期间,除三阴交外,阳池、足三里及关元,均可加用温针。

    另一法为艾灸,由患者自行操作。于每晚睡前,用艾条雀啄灸阳池、足三里2穴(双侧),约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2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治疗二疗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2年以上未复发;显效: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1年以上未复发;好转: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停止治疗1年以内轻度复发,但未作治疗而自行恢复;无效: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在治疗期间间歇发作,停止治疗半年内仍多次复发,须再行治疗。

    共治43例,痊愈23例(53.5%),显效16例(37.2%),好转3例(7.0%),无效1例(2.3%)。

    曾以针刺八风、八邪与上法对照,结果发现,10例病人,经用八风、八邪治疗4周,无1例有效。表明上法疗效是明显的。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十二井穴中患指(趾)井穴。

    (二)治法

    单指(趾)患病取该指(趾)井穴,如小指取少冲,无名指取关冲;多指(趾)患病,取多个井穴。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输出功率8毫瓦,波长6328埃,直接照射穴位,光斑1.5~2毫米,距离30~50厘米,每穴照射10分钟。每日1次,1月为一疗程,疗程间歇2~3天。一般需二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0例,痊愈2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100%。

    血痹西医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

    1.扩张血管药物 主要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药物和直接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扩张小动脉的药物。

    (1)罂粟碱 30-60mg 每日2-3次,口服或肌肉注射。

    (2)妥拉西林 25mg,每日3-4次,口服;或每日1-2次,肌肉注射。

    (3)酚妥拉明 25mg,每日3-4次,口服;或5mg,每日1-2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4)己酮可可碱 200-600mg,每日3次,口服。

    2.抗血小板药物 主要能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环氧化酶、和血栓素A2合成酶,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从而抑制或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预防血栓形成。

    (1)阿斯匹林 100-300mg,每日3次,口服

    (2)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10-15日为一个疗程,间隔5-7日。

    (3)前列腺素E1 100-200ug,每日一次,加入0.9%生理水500ml中静脉滴注,10-15日为一个疗程,间隔5-7日;或100u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股动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应用7-10日。

    (4)维脑路通 300mg,每日2-3次,口服;或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0-15日。

    (5)潘生丁 50mg,每日3-4次,口服。

    3.溶栓去纤药物 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降解系统,使具有溶栓活性的纤溶酶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尿激酶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时应用)20-30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应用5-7日。

    4.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不宜使用,但对病变活动期患者,为减轻炎症反应,控制血管炎症可以短期使用,用药7-15日。

    (1)强的松 10mg ,每日3-4次,口服。

    (2)地塞米松 0.75mg ,每日3-4次,口服;或10-20m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

    其他治疗:

    干细胞移植、血管介入溶栓、球囊导管扩张、支架植入、血管搭桥等手术和微创介入高压灌注冲击疗法配合专业医师独特手法快速治疗静脉炎、脉管炎,老烂腿。
     

    病人常因受寒或手指接触低温后发作,亦有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而诱发者。其发作时的特征是指(趾)部皮肤颜色突然变白,继而变为青紫,然后转为潮红,呈间歇性发作。以手指多见而足趾少见。发作常自小指与环指尖开始,随着病变进展逐渐扩展至整个手指甚至掌部,但拇指较少发病,伴有局部发凉、麻木、刺痛和酸胀不适或其他异常感觉。全身和局部温度时有降低,但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初发时,发作时间多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即自行缓解。皮肤转为潮红时,常伴有烧灼刺痛感,然后转为正常色泽。若在发作时局部加温,揉擦患肢,挥动肢体等,可使发作中止。病情进展时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次发作可持续一小时以上,有时需将手足浸入温水中才能中止发作。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2、血循环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3、病情常在月经期加重,妊娠期减轻,因此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4、肢体小动脉本身的缺陷,对正常生理现象表现出过度反应所致;

    5、也有人认为,初期是肢端小动脉对寒冷有过度反应,其后由于长期的血管痉挛,使动脉内膜增生、血流不畅,若再有使肢端小动脉血流减少的各种生理因素,即可作用于病变动脉而引起发作;

    6、患者常有家族史,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7、免疫和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乙型肝炎抗原所致的血管炎、药物所致的血管炎以及Sjogren综合征等;

    8、阻塞性动脉病变,如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栓塞性脉管炎等;

    9、物理因素,如震动性损伤、直接的动脉创伤、寒冷损伤等;

    10、某些药物所致,如麦角、铅、铊、砷等中毒,聚氯乙烯,β-阻滞剂,细胞毒药物,避孕药等;

    11、影响神经血管机制的因素如颈肋、前斜角肌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拐杖使用不当压迫腋部,肿瘤压迫臂丛和锁骨下血管,颈椎炎或髓核破裂,周围神经炎,脊髓空洞症或脊髓痨等;

    12、血液中冷凝集素增多或冷球蛋白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

    13、有些与偏头痛和变异性心绞痛有关。

     

    1.戒烟:吸烟对脉管炎有百害而无益。在患病早期应立即戒烟,再配合正确的治疗,大多数病人症状可以缓解。但吸烟习惯不改,无论用多少药也是杯水车薪。到头来势必导致肢体坏死而截肢。因此戒烟是预防和治疗脉管炎的一项重要措施。

    2.保暧防寒、防外伤:保暖防寒对防治本病有积极作用,可改善微循环。患本病后由于肢端供血差,一旦破损则难以愈合,甚至容易引起溃疡和坏死。

    3.积极运动,改善和促进肢体侧肢循环形成。
     

    1.脾肾阳虚

    (1)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络。

    (2)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丹参30g,细辛3g,炙甘草5g,生姜3片。

    (4)备选方:右归丸,适用于偏肾阳不足者,见遇寒则四肢冷甚,指趾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紫,肢体麻木疼痛,腰膝酸软发凉,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制附子6g,桂枝6g,淫羊藿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5g,鹿角胶6g,枸杞子15g。

    (5)加减:若肌肤甲错者,加红花10g、地鳖虫10g;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10g;脾虚泄者加云苓15g、白术15g健脾止泻;寒邪重者,加干姜3g、小茴香6g以温经散寒;气机阻滞,加木香6g、陈皮l0g理气。

    (6)临证事宜:本证虽以阳气亏虚为主,相当于疾病的早期,阳虚则鼓动无力,易致气机阻滞,血行迟缓,而使脉络闭阻,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故在温经同时可酌加调理气血之剂。

    2.阳虚寒凝

    (1)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2)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3)组成: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0g,细辛3g,通草5g,吴茱萸5g,甘草5g。

    (4)备选方: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指尖有如白蜡,继则青紫,伴头晕目眩,形寒怕冷,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多见于新陈代谢低下或身体虚弱的女性,可予温经汤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当归9g,吴茱萸9g,白芍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丹皮10g,甘草6g。

    阳和汤加减,适用于肢端皮肤苍白,发凉,伴冷痛麻木,而无发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5)加减 若寒重拘挛疼痛者,加川乌3g、蜈蚣10g以逐寒通络;手指疼痛者,加片姜黄10g、制乳没各10g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加附片3g、肉桂3g以温经通阳;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6g、地龙10g。

    (6)临证事宜,本型以阳虚为本,寒邪阻络为标,临证时应注意标本兼治,扶正而不忘祛邪,祛邪亦不可伤正;虽以阳虚为本,但不宜纯用辛热之品温阳祛寒,因此类证型多伴阴血之不足,故应以温经散寒为其大要,使阳气温通,去经络中寒邪;另外要中病即止,不宜过剂。

    3.气滞血瘀

    (1)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2)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3)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壳6g,延胡索3g,郁金6g。

    (4)备选方:身痛逐瘀汤,适用于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四肢痹痛,肢末端青紫,局部发凉,疼痛明显者,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迟或涩。

    (5)加减:伴有气虚乏力,可加黄芪15g、党参15g补气通络;病在下肢,以足趾为患者,加牛膝15g、益母草10g引药下行;血瘀肢痛较甚者,加乳香l0g、没药10g、血竭6g、丹参10g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6)临证事宜:本型多因情绪波动或受寒而使得脉络瘀滞加重,从而使病情加重,在治疗时要注意有无诱因,若有诱因存在,应去除诱因而缓解病情;要注重理气药与祛瘀药适当配伍,气行则血行之故也;临证时酌加引经药,以使药效达于病所,若痛在上肢,多予桔梗桑枝等引药上行,如痛在下肢,则加川牛膝、益母草等引药下行。

    4.气虚血瘀

    (1)治法:益气活血,温经通脉。

    (2)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3)组成:黄芪60g,当归15g,党参15g,桂枝6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l0g,红花10g,仁10g。

    (4)备选方:丹参通脉汤,适于阳气大虚,气血瘀阻,而见肢体持续青紫、发凉、麻木、胀痛,舌紫黯有瘀点,脉沉细或涩者。丹参30g,赤芍15g,当归30g,鸡血藤30g,川芎10g,桂枝15g,片姜黄10g,三棱10g,莪术10g,肉桂6g。

    (5)加减:皮肤脱屑或增厚紫黯者,可酌加红花10g、地鳖虫6g;倦怠食少者,加白术15g、焦山楂10g等。

    (6)临证事宜:补阳还五汤应用时黄芪用量宜大,开始可用小剂量,根据病情需要逐渐加大剂量;在补气活血通络基础上可酌加理气之品,以使补气而不阻滞气机。

    5.瘀热阻络

    (1)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2)方剂:济生解毒汤加减。

    (3)组成: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黄芩10g。当归15g,赤芍10g,玄参10g,桃仁10g,红花10g。

    (4)备选方:①桑络汤加减:适用于肢端潮红,皮肤温度上升,伴肿胀疼痛,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桑枝15g,络石藤15g,赤芍10g,忍冬藤15g,木瓜10g,蚕沙15g,防己10g,薏苡仁30g,全蝎5g。②四妙勇安汤:适用于本病的终末期,患肢末端肿胀发红,灼热疼痛,并发生溃疡、坏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金银花10g,玄参30g,当归15g,丹参30g,赤芍12g,蒲公英30g,黄柏15g,苍术10g,益母草20g,生薏苡仁30g,王不留行10g,甘草6g。

    (5)加减:热毒较甚,可加野菊花10g、板蓝根10g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痛甚者加乳香10g、没药10g、丹参15g加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力;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10g、天花粉6g。

    (6)临证事宜:临床运用,应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使用,若热毒甚者,温补之品应慎用,免犯“实实”之戒。
     

    血痹可使小血管闭塞,结果导致指端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指(趾)末端指腹变平、坏疽,末节指骨可因缺血而坏死、被吸收、溶解,出现变短或截指现象。在一些抵抗力低的患者,指端缺血而发生溃疡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这也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正确而及时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