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一种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植物,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新鲜根茎。根茎鲜品或干品可以作为调味品。姜经过泡制作为中药药材之一,也可以冲泡为草本茶。姜汁亦可用来制成甜食,如姜糖、姜汁撞奶、姜母茶等。姜耕种起源于亚洲并拥有悠久历史 在印度、东南亚、西非和加勒比生产也见增长。生姜在中医药学里具有发散、止呕、止咳等功效。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
【形态特征】
姜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肉质,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叶子列,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下部两面三刀。花期6~8月。
根:浅根性,根系不发达,根系生长极慢,根数少且短,纵向分布在30cm土壤内,横向扩展半径30cm。
茎:植株约60~90 公分,也有可达 110~120 公分;根茎肥厚,成块状,肉质,淡黄色,外被红色鳞片,横走,多分枝,具芳香及辛辣味。
叶: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 15~25 公分,宽 2~3 公分,暗绿色;基部略狭,先端渐尖,全缘,无毛;叶舌膜质,长 0.3~0.5 公分,光滑,微 2 裂。
花:花茎自根茎长出,长 15~30 公分,穗状花序椭圆形,长 4~6 公分,径 1.5~3 公分,花稠密;花苞覆瓦状,苞片卵圆形,长 2~2.5 公分,先端稍硬尖,绿白色,背面边缘黄色;花萼管状,长约 1 公分,具 3 短齿;花冠乳黄色至绿黄色,长管状,管长 2~2.5 公分,裂片 3 枚,披针形,唇瓣长椭圆状卵形,带紫色,被黄白色斑点;雄蕊略带紫色;子房 3 室,花柱被花药抱着;热带地区当根状茎瘦小时才抽花茎,顶端着生淡黄色花苞。
果实:果实为蒴果,熟时三裂;种子黑色,数量多,具胚乳。
【生长环境】
姜原产于热带多雨的森林地区,要求阴湿而温暖的环境,生育期间的适宜温度为22~28℃,不耐寒,地上部遇霜冻枯死。地下部也不能忍耐0℃的低温。也不耐热,如温度过高,阳光直射,生长受阻,故在栽培上夏季应遮阴。对土壤湿度的要求严格,抗旱力不强,如长期干旱则茎叶枯萎,姜块不能膨大,但若雨水过多,田间排水不良,会引起徒长和姜块腐烂。
姜适宜生长在低温的沙土地,四月份取母姜种下,五月就会长出像嫩芦苇的苗来,但叶子有辛辣味,是成对长的,很像竹叶,但比竹叶稍宽。秋分前后就会长出像排列的手指那样的新芽来,这就是最宜食用的子姜。秋分以后长的就差了一些,经过霜冻后就老了,不宜食用。
【地理分布】原产于印度、东南亚。姜在中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各省区广为栽培。山东安丘、山东昌邑、山东莱芜、山东平度大泽山出产的大姜尤为知名。亚洲热带地区亦常见栽培。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发散风寒、化痰止咳、温中止呕、解毒
【主治】抗氧化,抑制肿瘤;开胃健脾,促进食欲;防暑、降温、提神;杀菌解毒,消肿止痛;防晕车,止恶心呕吐;偏头痛;消除酒醉;减轻面部暗疮;防治头皮屑;缓解腰肩疼痛;消除脚臭等。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2.阴虚内热及邪热亢盛者可少食用。
3. 体质偏寒的人可以大量食用。
【附方】
1.凉拌子姜:子姜30~60g,切成细丝,加醋、盐适量拌食;亦可再加适量白糖、芝麻油。
该品以醋、盐等拌食有很好的开胃和中,止呕作用;味微辛辣而酸,但不甚温热。用于胃气不和而偏寒的呕逆少食。《食医心镜》中用生姜细粒,与醋同煎,连渣嚼服,用于“呕吐,百药不差”,其意与此同。
2.生姜半夏汤:半夏12克,煎汤取汁,加生姜汁适量,一同煎沸。分4次服用。
源于《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3.生姜饴糖汤:生姜30~60克,饴糖30克。加水煎成浓汤,趁温热徐徐饮。
源于《本草汇言》。本方以生姜温肺化痰、止咳,饴糖润肺被虚。用于虚寒性咳嗽咯痰。
4.紫苏生姜汤:紫苏叶30克,生姜9克。煎汤饮。
源于《本草汇言》。本方取紫苏叶发汗、解表散寒,用生姜以增强其作用。不仅便于服用,且有益胃气、助发汗的作用
5.治疗痱子
选新姜切片,轻擦于皮肤,切不可用力。或用姜汁薄薄的涂于皮肤一层,以收敛痱子脓头。
【其他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症,前人称之为 “呕家圣药”。姜炙法就是取生姜的这些特性,用姜汁这一辅料对药物进行炮制,来增强药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如竹茹生用长于清热化痰,姜炙后可增强其降逆止呕的功效;厚朴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通过姜炙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并能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黄连姜炙后可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善治胃热呕吐。
干姜虽与生姜同出一物,但由于鲜干质量不同其性能亦异。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能温肺化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证。因此,用干姜制备的姜汁与生姜汁的性能也不一样。如用干姜制备的姜汁炮制药物,必将影响药物的炮制效果,达不到药物炮制的目的,就不能增强具有降逆止呕作用的药物的功效。
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
生姜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能产生一种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比维生素E还要强得多。
生姜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振奋胃功能,达到健胃、止痛、发汗、解热的作用。姜还能增强胃液的分泌和肠壁的蠕动,从而帮助消化;生姜中的姜烯、姜酮还有明显的止呕吐作用。
生姜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死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
生姜有抑制癌细胞活性、降低癌的毒害作用,可以起到防癌的功效。
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可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
生姜对于局部脱发有显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生姜不宜在夜间大量食用,其姜酚刺激肠道蠕动 白天可以增强脾胃作用,夜晚可能成了影响睡眠伤及肠道的一大问题,故夜晚不宜大量食用。晚上的量只能一点点非常少的量。
专家解读
【拼音】
Shēng Jiāng
【功效】
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呕吐、咳嗽、腹痛等症状。此外,生姜还能解鱼蟹毒,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
【性味】
生姜性温,味辛。
【采集加工】
生姜的采集一般在秋季,挖取新鲜根茎,除去泥土和须根,洗净后切片晒干或阴干。也有将生姜洗净后捣汁使用的。
【生长环境】
生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主要产于中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其中四川的生姜品质尤为上乘。
【识别特征】
生姜的根茎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环节和须根痕。质地坚实,断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纤维状结构。气味辛香,味辛辣。
【主治】
生姜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头痛、发热、呕吐、腹痛、泄泻、咳嗽等症状。此外,还可用于解鱼蟹毒和预防晕车晕船。
【禁忌】
生姜性温,阴虚内热、热病伤津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口干、咽痛等不适。
【配伍】
生姜常与以下药材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生姜含有姜辣素、姜酮、姜烯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生姜提取物还被用于治疗晕动症和改善消化功能。
【特效】
生姜对晕车晕船有显著的预防和缓解作用。此外,生姜汁外用可治疗冻疮。
【上市产品】
市场上常见的生姜相关产品包括生姜茶、生姜红糖、生姜精油、生姜贴等。这些产品主要用于保健、缓解感冒症状和改善消化功能。
【拼音】 Shēng Jiāng
【功效】 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呕吐、咳嗽、腹痛等症状。此外,生姜还能解鱼蟹毒,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
【性味】 生姜性温,味辛。
【采集加工】 生姜的采集一般在秋季,挖取新鲜根茎,除去泥土和须根,洗净后切片晒干或阴干。也有将生姜洗净后捣汁使用的。
【生长环境】 生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主要产于中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其中四川的生姜品质尤为上乘。
【识别特征】 生姜的根茎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环节和须根痕。质地坚实,断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纤维状结构。气味辛香,味辛辣。
【主治】 生姜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头痛、发热、呕吐、腹痛、泄泻、咳嗽等症状。此外,还可用于解鱼蟹毒和预防晕车晕船。
【禁忌】 生姜性温,阴虚内热、热病伤津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口干、咽痛等不适。
【配伍】 生姜常与以下药材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生姜含有姜辣素、姜酮、姜烯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生姜提取物还被用于治疗晕动症和改善消化功能。
【特效】 生姜对晕车晕船有显著的预防和缓解作用。此外,生姜汁外用可治疗冻疮。
【上市产品】 市场上常见的生姜相关产品包括生姜茶、生姜红糖、生姜精油、生姜贴等。这些产品主要用于保健、缓解感冒症状和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