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疾病雷竞技app下载官网? >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norrhagic 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前者以发热、皮疹、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病死率低;后者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该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流行。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烧、剧烈头痛、眼窝后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以及出血倾向。严重病例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在登革热的病原学、传播机制和防治策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登革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变异规律得以深入解析,为疫苗研发和诊断方法的改进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蚊媒控制的策略,如使用生物控制剂和基因编辑技术来减少蚊虫数量。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也提高了疫情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

    特效药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补液、退热和止痛。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某些抗病毒药物如法匹拉韦(Favipiravir)在体外实验中对登革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临床疗效仍在评估中。

    上市产品

    市场上已有多种登革热疫苗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研发的登革热疫苗Dengvaxia(CYD-TDV)。该疫苗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得批准使用,适用于9-45岁人群。然而,Dengvaxia的使用存在一定争议,因为有研究表明,未感染过登革病毒的人群接种后可能会增加重症登革热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候选疫苗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如Takeda公司的TAK-003和美国的TV003/TV005疫苗。

    此外,市场上还有一些用于登革热诊断的产品,如快速诊断试剂(RDTs)和PCR检测试剂盒,这些产品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登革病毒感染,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恢复期时不宜过早活动,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1000~1500ml,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液体300~500ml,应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参见20节“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甲氰咪胍等,严重者可用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灌胃。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革露醇250ml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抽搐者可用安定缓慢静脉注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价值,意见尚不一致。

    【临床表现】

    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

    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

    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

    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诊断依据】

    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凡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发热、剧烈肌肉、骨关节痛、颜面潮红、相对缓脉、浅表淋巴结肿大、热后两天出现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者,应考虑为登革热。

    早期面部及四肢出现明显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并迅速出现休克,有明显出血者对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为确诊的主要依据。以往未患过B组病毒疾病,血清学试验抗体效价较高,血凝抑制试验〉1∶640,补体结合试验〉1∶32,或恢复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均有助于诊断。

    病因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一)一般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后者见于严重病例及有继发感染者,一般在1万/mm3以上。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万/mm3以下。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二)病毒分离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以血凝抑制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以补结合试验最具特异性。恢复期单份标本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到1∶32以上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效价递升4倍以上可确诊。

    (四)其他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紊乱,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并数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现。

    【预防】

     预防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是杀灭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刺:

    1、消灭蚊幼虫

            发动学生、家庭妇女,家家户户齐动手,倾倒盛养富贵竹、万年青……的花瓶、花盆中积水,清洗根部,3-5天换水一次。在花盆假山中放养鱼,吞食蚊幼虫。 大面积积水可加入汽油,使幼虫窒息死亡。

    2、消灭成蚊

    1)室内交替使用“泰康”、“奋斗呐”喷杀。喷杀的地方是房屋阴暗处,窗帘布、墙裙等。室外可用“菊素灵”喷杀。这些药物也可杀灭苍蝇、蟑螂、蚊子等昆虫。

    2)做好个人防护。睡觉时要挂蚊帐或点燃蚊香,涂驱蚊油防蚊。蚊帐可用“泰康”、“奋斗呐”浸泡,凉干再挂,杀灭成蚊。

    登革热需与流行性感冒黄热病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疟疾、伤寒、麻疹猩红热,药效等鉴别。

    登革出血热需与流行性出血热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病等相区别。基孔肯雅(Chikungunya)病毒属于虫媒A组病毒,可引起登革热样临床表现,但病情一般较轻,鉴别主要有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登革热”病人通常伴有头痛、关节痛等症状,疼痛感有些像风湿病的痛。病人在病期末身体四肢会出现红色的斑疹,相当部分病人有皮肤瘙痒等症状,此外还有部分病人可能出现肝功能和心肌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