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蟑螂

蟑螂

(蜚,蜚蠊,负盘,石姜,滑虫,茶婆虫,香娘子,赃郎,偷油婆,酱虫)

拼音ZuoZuo
性味

味咸,性寒。

主治

散瘀;化积;解毒。主症瘕积聚;小儿疳积;喉痹;乳蛾;疮肿毒;虫蛇咬伤。

拉丁学名

Periplaneta Americana

用法用量

煎汤,0.5-1.5g(或1-3只);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

常年可采,去头、足、翅,新瓦焙干,或研末备用。

生长环境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识别特征

(1)美洲蜚蠊,本品呈椭圆形,较大,长4.3-5.5cm。体红褐色,背腹扁平,头小,向腹面倾斜,触角1对,长线状,复眼发达,肾形,单眼2个。前胸扩大如盾黄色宽带纹。足3对,侧扁,基节宽大,腿节有胫节上具刺,跗5节,末端有2爪;翅2对,膜质,前翅小,后翅大,掩盖腹端;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质松脆,易碎。气微腥,味微咸。 (2)东方蜚蠊,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cm,外表面深褐色,有油状光泽。 (3)澳洲蜚蠊,形与美洲蜚蠊相似,体较小,体褐棕色,体长约3.5cm

(1)美洲蜚蠊,本品呈椭圆形,较大,长4.3-5.5cm。体红褐色,背腹扁平,头小,向腹面倾斜,触角1对,长线状,复眼发达,肾形,单眼2个。前胸扩大如盾黄色宽带纹。足3对,侧扁,基节宽大,腿节有胫节上具刺,跗5节,末端有2爪;翅2对,膜质,前翅小,后翅大,掩盖腹端;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质松脆,易碎。气微腥,味微咸。 (2)东方蜚蠊,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cm,外表面深褐色,有油状光泽。 (3)澳洲蜚蠊,形与美洲蜚蠊相似,体较小,体褐棕色,体长约3.5cm。

【性味】:味咸;性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毒。 
③《唐本草》:辛辣。【归经】:肝;脾;肾经【入药部分】:为蜚蠊科动物美洲大蠊、东方蜚蠊、澳洲蜚蠊的全体。【产地和分布】:1.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各地。 
2.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3.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形态特征】:1.美洲大蠊,体长4-5cm,椭圆形而扁,红褐色,有光泽。头小,隐于前胸下,触角鞭状,超过翅的末端。前胸背圆形。翅发达,盖过腹部的末端,前翅较小,叶状,工质,有赤褐色的翅脉。后翅大,膜质,扇状。足长而侧扁。腹部各节后缘浓赤褐色。尾端有2长2短的尾毛,司嗅觉功用。 
2.东方蜚蠊,体中型,长约25mm,全身黑色或暗褐色,前胸背板颜色一律;有短翅,雄虫不到腹部后端;雌虫只有1对小片。 
3.澳洲蜚蠊,形态与美洲蜚蠊相似,体较小,浅褐棕色,全长约3.5cm。特点为:前翅基部的外侧边缘有明显的黄色宽纹带,触角短,不超过翅的末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g(或1-3只);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立夏之先,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蟑螂的功效与作用】:散瘀;化积;解毒。主症瘕积聚;小儿疳积;喉痹;乳蛾;疮肿毒;虫蛇咬伤。 

①《本经》: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 
②《别录》:通利血脉。 
③《唐本草》:下气。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 
⑤《陆川本草》):驱风解热,通血脉。治小儿伤风感冒(煎水服),并治偏身不遂(与瘦肉捣肉饼蒸服),肿疡(外敷)。【附方】:①治儿疳初起:蟑螂,去头、足、翅,新瓦焙干,常与食之。(《百草镜》) 
②治臌胀:蟑螂一个(焙干),萝卜子一撮。共炒为末,好酒吞。(《周益生家宝方》) 
③治疔疮:蟑螂大者七个,去头、足,壳,将砂糖少许,同捣烂,敷疔四围,露出头。(《纲目拾遗》) 
④解诸疔毒:灶上红蟑螂五个。研烂,热酒冲服。取汗为度。(《养素园传信方》) 
⑤治喉蛾:偷油婆、人指甲(煅)、开喉箭。为末吹喉。(《四川中药志》) 
⑥治白火丹:蟑螂,瓦上焙干,为末,白滚汤服一、二个。兼治疔疮。(《纲目拾遗》) 
⑦治对口:桂州荔枝肉二、三枚,蟑螂二、三个。同捣如泥,敷,露头。(《慈航活人书》) 
⑧治无名肿毒:蟑螂十个,一撮。同捣烂敷之,留头。(《慈航活人书》) 
⑨治吐血:蟑螂五个,止去翅净,在火盆净瓦上焙干,为末,用湿腐皮包一个,滚汤吞下。每日如此,吞五日,不可间断。(《纲目拾遗》) 
⑩治梅毒:偷油婆、蛞蝓。焙焦,研末,兑猪胆汁服。(《四川中药志》) 
⑾治蜈蚣及蛇、虫咬伤:偷油婆、剪刀草、海椒叶。共捣绒涂。(《四川中药志》)

专家解读

药材《蟑螂》介绍

名称

  • 中文名:蟑螂
  • 拉丁学名:Periplaneta americana(美洲大蠊)
  • 功效

    蟑螂在中医药中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主要功效包括:

  • 抗炎抗菌:用于治疗炎症和感染。
  • 止血:有助于止血,常用于治疗创伤出血。
  • 促进伤口愈合: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 解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用于治疗某些中毒症状。
  • 用法用量

  • 常用剂量:一般建议每次使用量为1-3克。
  • 使用方法:可以研末外敷,用于治疗外伤出血;也可以制成药膏或药丸内服。
  • 禁忌

  • 孕妇禁用:孕妇应避免使用,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 过敏体质者慎用:对蟑螂或其成分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 脾胃虚弱者慎用:脾胃虚弱者使用时应遵医嘱,以免加重症状。
  • 产地

    蟑螂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更为常见。主要产地包括中国南方、东南亚、美洲等地。

    来源

    蟑螂属于昆虫纲蜚蠊目,药用部分主要是其干燥虫体。常见的药用蟑螂种类包括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和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配伍

    蟑螂在中医药中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

  • 三七配伍:增强止血效果。
  • 黄连配伍:增强抗菌消炎作用。
  • 片配伍:用于治疗烧伤、烫伤,促进伤口愈合。
  •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蟑螂体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

  • 蛋白质和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 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 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 副作用

    使用蟑螂药材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

  • 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对蟑螂成分过敏,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 消化不适:内服过量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不适。
  • 其他: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综上所述,蟑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其禁忌和副作用,合理配伍,以确保安全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