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结核椎旁脓肿穿入胸腔是一种严重的脊柱结核并发症。胸椎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胸椎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背部疼痛、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当结核病灶在胸椎部位形成脓肿,且这些脓肿穿透椎旁软组织进入胸腔时,便形成了椎旁脓肿穿入胸腔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胸腔感染、脓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在胸椎结核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影像学技术如MRI和CT扫描能够早期发现椎旁脓肿的形成及其穿入胸腔的情况。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干预也在不断优化,包括脓肿引流、病灶清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等。
特效药
目前,针对胸椎结核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结核药物。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这些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控制病情。然而,对于椎旁脓肿穿入胸腔这种复杂情况,单纯药物治疗往往不够,通常需要结合外科手术来彻底清除病灶和引流脓肿。
上市产品
市场上已有多种抗结核药物产品,如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和乙胺丁醇片等。这些药物均由知名制药公司生产,并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药监局批准。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抗结核药物如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用于治疗多重耐药结核病。对于外科手术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如脊柱内固定系统、引流管等,也有多个品牌和型号可供选择。
综上所述,胸椎结核椎旁脓肿穿入胸腔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综合运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现代科学研究的进展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手段,而市场上的抗结核药物和相关医疗器械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包裹性脓胸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一般情况好转后,择期施行包裹脓胸剥脱,胸椎病灶清除,手术创伤大,应特别注意。
二、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原则为抗结核物治疗和抽出积液,并辅加皮质激素。
病人有高热及中毒症状者,手术前后均并用3~4种抗结核药物治疗,加用强的松20~30mg/d4~6周。
三、如合并支气管胸膜瘘者,术前应先作胸腔闭式引流,以控制继发性感染,预防支气管播散。
四、手术治疗
1.麻醉 支气管双腔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
2.体位 病人侧卧位,胸腔包裹脓腔侧进行手术。
3.操作步骤
(1)切口 胸部后外侧切口,兼顾胸椎病变和包裹脓胸的范围,选择合适切口的水平。
(2)手术 包裹性脓胸剥脱术,尽可能将包裹脓胸剥离干净,包括脓腔的壁层和脏层纤维膜,使肺完全膨胀,避免残腔存在,否则在同期或二期施行胸廓成形术。急性穿破胸腔的病例,若发生在1周内者,条件允许情况下也可进胸施行病灶清除,这时手术较简单,将胸腔和肺叶间沉积的纤维素和干酪块清除,使肺脏完全清除。然后清除胸椎结核病灶,方法同前。
(3)术后处理 与椎旁脓肿穿入肺脏相同。
病人年龄儿童和老年均可见到,但以青壮年居多。胸椎病灶在胸椎6~10者居多,椎旁脓肿向右胸腔破溃者较常见,约占2/3病例约有半数病例并发截瘫,偶见脓肿又同时穿入肺脏,故病情多较为严重。
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形成包裹性积液或脓 胸。少数住院期间有突然发热(38~40℃)、胸痛、咳嗽和气短等症状如胸椎结核漏诊时,犹如内科常见的渗出性胸膜炎的表现。常被误诊。
椎旁脓肿等破处,破口大小不一,小者如米粒,或呈筛孔状,大者直径约0.5~1cm。
胸腔积液(或脓)一般数百毫升,多者超过100mL。
本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X线摄片:除有胸膜炎或包裹积液,纵隔隐约可见扩大的椎旁阴影外,两肺野及纵隔无活动性结核病灶。胸椎正位X线摄片特别是正位体层摄片显示与胸膜炎同侧的椎旁阴影边界不清与胸膜炎相连或甚至消失。
(2)CT: 可发现椎旁脓肿外侧出现团块影,与椎旁无明显界限 ; 也可以查见椎旁脓肿,边缘不光滑或包裹性胸腔积液和胸膜增厚。
(3)MR I: 在椎旁脓肿侧方可见团块,与椎旁相通,强化后显示更清楚,此时脓肿壁呈高信号,而脓液本身呈低信号。
为了防止本病患者复发,应对患者进行一些健康教育,让患者对采用3 种或4 种药物强化治疗2 个月、总疗程不少于6 个月及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化疗原则有所了解。每月复查肝功, 必要时加用保肝药物。好转期患者, 应从事轻体力劳动工作, 做到劳逸结合, 预防感冒和各种感染; 应适当煅炼身体, 增强体质。
对于本病的患者,各个类型的表现和治疗不一,故临床上应根据其诊断要点对单纯型、肺粘连型和肺病变型这在个型别进行鉴别。临床上胸椎结核破入胸腔或肺的诊断要点如下:
(2)X线:椎旁脓肿影模糊或消失,或呈尖向肺部的三角形;有时出现胸腔积液X线表现。
(3) CT或MR I:椎旁脓肿表面不光滑,椎旁或肺内可见肿块。CT或MR I可直接显示椎旁脓肿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诊断有决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