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疾病雷竞技app下载官网? >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

部位

头部

科室

脑外科

脑囊虫病是指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脑、脑膜、脑室内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占囊虫病的80%以上。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发病率较高。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 一、药物治疗: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二、手术治疗: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驱绦虫治疗: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四、中医中药治疗肠道绦虫,空腹服南瓜子仁粉50-90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液(槟榔片80克加水500ml煎至150-200ml)再过半小时服50%硫酸镁50-60ml。一般三小时内即可排出虫体。

    一、病史及症状:

    常有食用米猪肉或被绦虫节片污染食物史。根据侵入神经组织的囊虫数目、部位不同而出现炎性反应和中毒刺激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类型:

    1.脑膜脑炎型:较多见,常于一次大量感染后导致弥漫脑水肿,反应性炎症,临床表现为精神症状。

    2.癫痫型:囊虫位于皮层运动区,癫痫发作为突出症状,形式可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3.高颅压型:囊虫寄生于脑室系统影响脑脊液循环引起,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高颅压症状。

    二、体检发现:

    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体检中可有不同的临床体征。

    1.皮下结节。多数病人可触0.5-1.5cm质地坚实、皮可自由移动、无压痛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皮下结节,活检可确诊。

    2.局灶体征。脑实质内的囊虫由于周围炎性反应,可出现病灶局部脑功能障碍的相应体征,如单瘫、偏瘫、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高颅压型可见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

    三、辅助检查:

    1.血液及脑脊液检查:嗜酸粒细胞增多;

    2.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3.粪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或节片;

    4.腰穿颅压可增高,脑脊液细胞学、蛋白均可增高。

    5.头颅CT或MRI检查颅内可见到多个散在病灶常能明确诊断。

    经由多种途径进入胃的绦虫卵,在十二指肠中孵化成囊尾蚴,钻入肠壁经肠膜静脉进入体循环和脉络膜而进入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引起各种损害。

    1.血液及脑脊液检查:嗜酸粒细胞增多;

    2.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3.粪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或节片;

    4.腰穿颅压可增高,脑脊液细胞学、蛋白均可增高。

    5.头颅CT或MRI检查颅内可见到多个散在病灶常能明确诊断。

     预防最重要的是严格实施食品管理法,严禁带囊虫的猪肉上市。另外,对生猪的管理治疗亦甚重要,如圈养,及时治疗猪肠道绦虫,宰杀带囊虫的生猪深埋或作工业原料等。

     

    根据①有便绦虫史和食米猪肉史;②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③活检及病理证实为囊性结节;④囊虫免疫学检查阳性;⑤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白细胞数增多;⑥头颅CT及MRI扫描符合囊虫改变;⑦脑电图有异常等,不难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脑膜炎、颅内高压以及原发性癫痫相鉴别

     

     脑囊虫病可伴发癫痫,也可与眼部囊虫合并存在,伴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