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内科治疗原则及用药和溃疡性结肠炎大致相同。
一、一般治疗 有活动期病变者宜卧床休息,给高热量、易消化、富营养饮食。严重病人应予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静脉高营养疗法或鼻饲要素饮食。
二、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对本病有一定疗效,用法参照溃疡性结肠炎。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本病的活动期,对控制症状有效。
四、其他 为控制肠道继发感染要选用氨苄青霉素等,针对肠道厌氧菌感染可给甲硝唑。
五、手术治疗 故手术适应证限于肠穿孔、完全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瘘管及脓肿形成,经内科治疗无效的中毒巨结肠及疑有结肠癌等。
本病经治疗后可好转或自行缓解。但多数病人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预后不佳。
起病多数缓慢、病程呈慢性隐匿过程,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相交替的趋势。少数为急性起病,可表现为急腹症、肠穿孔、肠梗阻等。
一、腹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一般为中等度疼痛,呈痉挛性,餐后加重,禁食、休息、局部热敷可减轻。如炎症波及腹膜或急性肠穿孔时可出现全腹剧痛,呈急性腹膜炎表现。
二、腹泻 粪便呈糊状,一般每日3-4次,常无脓血及粘液,病变位于结肠远端常有粘液血便。
三、腹块 由于肠壁或肠系膜增厚、肠粘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故常可于右下腹扪及包块,比较固定,边缘不很清楚,有压痛。
四、瘘管形成 为本病的特征性体征。
五、肛门直肠周围病变。
六、全身表现 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有间歇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偶有高热。严重者可有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
七、肠外表现 部分病人有鹅口疮性口炎、结节性红斑、杵状指、皮肤溃疡、关节炎和肝肿大等。
病因迄今未明,目前认为本病,可能系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感染。
二、免疫反应:确切机制尚未明确。
三、遗传 家族中的发病率较高,占10-20%。
一、血液检查 常有贫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速。
二、粪便检查 隐血试验常呈阳性。
三、胃肠X线钡餐检查 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四、纤维结肠镜检查 对全结肠及回肠未端病变有诊断价值。
一、未病前的预防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的。现代医学认为克隆病的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结合中西观点,可从生活起居、饮食、精神调养、增强体质等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2.禁食生冷不洁食物;
3.精神调养;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二、已病后的预防(预后)
本病为一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由于病因不明,尚无根本的治愈方法。许多病人在其病程中都会出现一次以上的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的复发率甚高,有报道可达90%。本病的复发率与病充数范围和病症侵袭的强弱等因素有关。所幸死亡率还不高。此外,本病随病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复发率逐渐降低而健康者的比率升高。近年来采用各种治疗措施对多数病人是有效的,可帮助患者度过病情活动期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