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疾病雷竞技app下载官网? > 红斑
红斑

红斑

部位

皮肤

科室

口腔科

红斑是国际上统一命名,是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绒样斑块,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口腔红斑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症,如结核及霉菌感染等,病因不明。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 红斑

    红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的红色斑块,可能伴有瘙痒、疼痛或脱屑等症状。红斑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炎症、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根据病因不同,红斑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红斑狼疮、多形性红斑、药物性红斑等。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红斑的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红斑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例如,在红斑狼疮患者中,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炎症反应。此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和感染)也在红斑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等在红斑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这些炎症介质的活性,可以有效缓解红斑的症状。

    特效药

    针对不同类型的红斑,特效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例如:

    1. 红斑狼疮:常用的特效药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近年来,生物制剂如贝利木单抗(Belimumab)和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2. 多形性红斑:轻症患者通常使用抗组胺药和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患者可能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3. 药物性红斑:首要措施是停用致敏药物,并给予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红斑的治疗产品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上市产品: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片、地塞米松注射液等,用于控制炎症反应。

    2. 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环磷酰胺注射液等,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

    3. 生物制剂:如贝利木单抗(Benlysta)、利妥昔单抗(Rituxan),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4.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用于缓解瘙痒症状。

    5. 局部用药:如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抗真菌药膏(如克霉唑乳膏)等,用于治疗局部红斑。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些产品时应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一旦确诊后,立即作根治术。手术切除较冷冻治疗更为可靠。

    典型的天绒样红斑似不难诊断,但红白相间的间杂型白斑,容易诊断为“扁平苔藓”。颗粒样微小结节有时呈白色,有时呈红色,白色时往往诊断为“白斑”、“颗粒型白斑”。这在诊断上、组织病理相起很重要的作用。甲苯胺蓝用于口腔可疑病区染色,因甲苯胺蓝能与DNA和RNA结合,当核酸大量增加,呈现出深蓝色。提示该地区细胞核酸代谢活跃。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无痛性检查早期癌肿的一种方法。染色后用1%酸清水冲洗,可降低甲苯胺蓝染色的假阳性。如反复染色阳性区,在该处取活检标本,更具准确性。

    口腔红斑发病年龄以41~50岁发病最高,发病部位以舌缘部病最高,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临床上分为均质性红斑(homogenous erythroplakia)、间杂型红斑(interspersed erythroplakia)、颗粒型红斑(granular erythroplakia)3种类型:

    一、均质性红斑

    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范围常为黄豆蚕豆大。红斑区内也可包含外观正常的粘膜。

    二、间杂型红斑

    红斑的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临床上见到红白相间,类似扁平苔藓。

    三、颗粒型红斑

    在天鹅绒样区域内或外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此型也即颗粒型白斑),稍高于粘膜表面,有颗粒样微小的结节似桑葚状或似颗粒肉芽状表面,微小结节为红色或白色。这一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

    本病病因不明。

           病理检查可见上皮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与不全角化混合存在。角化层极薄甚至缺乏,乳头层上有2~3层棘细胞,以至乳头非常接近上皮表面,而毛细血管的明显扩张,使病损表现为鲜红色。镜下除见有上皮萎缩外,尚有表现为上皮增生,钉突增大伸长,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遂使结缔组织更接近表面。颗粒形成的机理就是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棘细胞缩小,核大深染,有丝分裂相增多等上皮异常增生。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层内有角化不良细胞,胞核大、胞浆呈强嗜酸性,有时有角珠形成。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出基底膜的早期鳞状细胞癌

           口腔粘膜红斑是一种非常严重但又少见的癌前病变。其特征是口腔粘膜上出现鲜红色、天绒样的斑块。临床及病理学上均无任何其他疾病的特征,不能诊断为任何其他疾病临床可分为:①均质型,②间杂型,③颗粒型。此病例为颗粒型。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破基底膜的早期浸润癌,只有少数上皮异常增生,这类型的癌可以面积较大,也有的表现为多中心性生长。颗粒型形成的机制,是上皮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2]。本病易与扁平苔藓、白斑相混淆,组织病理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甲苯胺蓝染色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反复染色阳性区取活检标本,更具准确性[3]。红斑是少见的癌前病变,临床上应提高警惕。

    一、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边缘可变性,常在发红区周围发生白色条纹或网状损害,往往对称,并可在多处发生。病损区域粘膜平,白线条稍高,糜烂可愈合。病理检查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带。而红斑边缘清楚,范围固定。病损高出粘膜,或与粘膜平,或蚀下。天绒样表面,颗粒,结节,肉芽状。磨砂状表面,不愈合。病理检查上皮萎缩,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上皮内有角化不良细胞,有时有角珠形成。

    二、白斑

    一般稍高出粘膜表面,去除可能的刺激因素,症状减轻。可以是斑块状、颗粒状、皱纹纸状或状。一般无自觉症状,自觉局部粗糙。有溃烂时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病理检查上皮增生,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增大,结缔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红斑是在红色病损基础上有白色斑点,或有白色磨砂状表面,病损不愈合。病理检查除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外,尚有原位癌或浸润癌。

    本病如无及时处理易并发原位癌或浸润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