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
1.对症治疗
重度感染兼有营养不良、肝功能异常或肝硬化者,应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保护肝脏,以改善全身状况,并及时进行驱虫治疗。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总管炎或胆道梗阻等并发症,应手术治疗,并加用抗菌药物。术后给予驱虫治疗。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除积极保护肝脏外,应在病情改善的基础上尽早进行驱虫治疗。
2.病原治疗
(1)吡喹酮(praziquantel):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具有疗程短、疗效高、毒性低、反应轻以及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快等优点。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作用是使虫体皮层受到破坏,从而丧失吸收能力,无法摄取葡萄糖,虫体处于饥饿状态,促使其体内贮存的糖原分解,导致体内糖原减少,以致耗竭。用法是25 mg/(kg·次),3次/d,连服2天(总剂量150mg/kg体重)。治疗后3个月粪便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少数病例在服用时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服药后0.5~1 h,但持续时间不长,绝大多数病例无需处理,治后2~4 h,最多24 h减轻或消失,一般不影响治疗。一般治疗量对肝、肾无明显损害。个别患者可有期前收缩、心律失常等。
(2)阿苯达唑:近年来临床上应用阿苯达唑治疗本病,效果满意。用量为10 mg/(kg·d),分2次服,7 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40mg/kg体重。粪便虫卵阴转率几乎为100%。阿苯达唑副作用轻,仅有少数病人出现口干、乏力、嗜睡、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血清ALT升高等,但并不影响治疗。
(二)预后
一般患者经驱虫治疗后,预后良好。有并发症者,如及时治疗,预后亦良好。合并病毒性肝炎时,肝炎症状常较明显,病程迁延,肝功能恢复较慢。重症病人已发展至肝硬化者,预后较差。
潜伏期一般为1~2个月。感染越重,潜伏期越短。
根据患者起病的快慢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短期内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可致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急性华支睾吸虫病以寒战、高热(可达39℃以上)、肝肿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体征表现常有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区压痛等。
2.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发病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病人反复的多次小量感染也可演变成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常见表现有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压痛等。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最常见,一般起病隐匿,症状复杂。症状的出现率与感染度有一定关系,感染度轻的无症状者较多;感染越重,黄疸、肝大、肝区痛的发生率越高。根据病人感染的程度和症状的轻重,临床上可将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分为轻、中、重三度:①轻度: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胃部不适、进食后上腹胀、食欲不振、轻度腹痛等上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肝肿大和消化不良。粪便检查时可发现虫卵。②中度:主要有较明显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胀痛,肝大(左叶更明显),轻度水肿。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倦,腹痛和慢性腹泻常见。有些患者,可触及肝脏表面不光滑,有压痛和扣击痛。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和浮肿等症状。③重度:有明显胃肠症状,反复腹泻或便秘,右上腹疼痛或有脾大、腹水、贫血等。多见于儿童,约占10%,,儿童感染还可伴有明显的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感染晚期可形成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腹水、腹壁静脉曲张。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来确诊。本病患者有生吃鱼虾史,常有腹胀、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肝区压痛等肝胆症状。在患者粪便中找到华支睾吸虫虫卵对确诊为华支睾吸虫病具有决定意义,但如粪检虫卵阴性,则宜用十二指肠引流液找虫卵,以进一步明确。
(一)发病原因
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等八个阶段。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偶亦可见于胰腺管内。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瓜子仁。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成虫蠕动缓慢,大多吸附于胆管内壁黏膜。其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约为(27.3~35.1)μm×(11.7~19.55)μm,呈椭圆形,略似电灯泡状,壳厚,呈棕黄色,一端有陷入于卵壳中的小盖,在连接处卵壳增厚,卵内含一个毛蚴。
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多种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
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内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或胆总管,大都是吸附于胆管内壁的黏膜,以组织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质为营养,营有性生殖。虫卵随胆汁到达肠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如落入池塘和溪沟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沼螺、豆螺等)吞食后,卵内毛蚴即在螺肠内孵出,穿入肠壁,在肠道周围软组织内先后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逸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鲩鱼、麦穗鱼、棒花鱼、鲫鱼及鲤鱼等)或淡水小虾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其他终末宿主动物如吃进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淡水鱼或淡水小虾后,囊蚴外壳可被胃酸及胰蛋白酶消化,在十二指肠内幼虫脱囊逸出。幼虫沿胆总管移行至肝内胆管寄生,最后在胆小管发育为成虫。
(二)发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多寄居肝胆中,以组织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质为营养,引起患者消化不良、是与不争等消化系统症状。虫体及虫卵的机械刺激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是引起患者免疫应答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肝区肿痛、胆管炎等。当大量感染时,虫体堵塞弹道,引起阻塞性黄疸。
(三)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理变化有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胆管上皮细胞发生脱落,继而呈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增厚而逐渐变狭窄,胆管呈圆柱状或囊状扩张。胆管周围与门静脉周围均见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并向肝实质扩散。在中毒感染的儿童病例中还可出现肝硬化。华支睾吸虫感染还与原发性肝癌、胆管癌的发生密切关系。
1.病原学检查 粪便直接涂片: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约为30 ×14肿,略似电灯泡形,壳厚,呈棕黄色,上端有小盖,下端有一小结节,卵内有一成熟毛蚴。沉淀集卵法或氢氧化钠消化法阳性率高,并可同时作虫卵计数。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出虫卵的机会较大。查出华支睾吸虫卵即可确诊。虫卵计数有助于了解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
2.免疫学检查
(1)皮肤试验:宜选用高稀释度抗原作皮试。通常以成虫盐水冷浸为抗原(稀释度为1∶15000~1∶30000)作皮内试验,阳性率可高达97.9%,与粪阳性符合率高达99.5%。本试验简便易行,特异性高,与其他吸虫类疾病几无交叉反应,具有辅助诊断和普查初筛的价值。
(2)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①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具有操作简易和判断结果快速的优点,但其稳定性尚欠理想。抗原制备的方法基本上相同,但抗原的提取、用于致敏红细胞的抗原浓度、红细胞的处理等步骤和条件不同,检测的阳性率为68.4%~98.7%,差异范围较大。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用得较多的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检测抗体敏感性多为90%~95%,假阳性率1%~5%,对并殖吸虫病、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有约10%的交叉反应。
(3)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用双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本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循环抗原,用于疗效考核明显优于检测抗体的方法。
3.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患者可呈轻度贫血,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力增高。血浆总蛋白和清蛋白减少。
4.影像检查
(1)B超声检查 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小斑片或团块状回声,弥漫性中、小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
(2)CT检查 可见胆小管扩张,少数病例胆囊内可见不规则组织块影。
1.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吃生鱼虾,提倡科学的烹调和食用鱼的习惯,防止误食囊蚴,把住“病从口人”关。
2.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进行普治普查,积极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对重点人员、高发人群要重点检查、重点防治。加强保虫宿主的管理,不用生鱼虾喂狗、猫、猪等动物。
3.切断传播途径 对动物粪便等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人畜的交叉感染。保护好水源,防止病畜的排泄物污染。在春季螺开始繁殖前,采用药物灭螺,以切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
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以胆道感染,胆管炎和胆石症最常见。严重感染者还可出现肝硬化。成虫长期堵塞胆管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的直接原因,成虫阻塞胰管还可引起胰管炎及胰腺炎。在流行区常见先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再感染病毒性肝炎者。患病毒性肝炎后,其乏力及纳差等消化道症状会明显加重,肝、脾大可较显著,肝功能不易恢复正常,并常存在肝胆道感染,其黄疸亦较难消退。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再感染华支睾吸虫而致病情加重的报道。本病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胆管上皮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