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球症介绍
癔球症,又称为“咽异感症”或“球症”,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感到咽喉部或胸骨后有异物感,仿佛有一个球状物堵塞在那里,但实际检查时却找不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这种症状可能会伴随吞咽困难、胸闷、焦虑等不适感。癔球症多见于中年女性,其发病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胃肠道功能紊乱、食管动力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癔球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表明,癔球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精神心理因素:许多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精神压力过大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 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道动力异常、胃食管反流等可能导致咽喉部不适。
- 神经调节异常: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引起咽喉部感觉异常。
- 激素水平变化:女性患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波动有关。
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发现,癔球症患者的脑部某些区域活动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在疾病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特效药
目前,针对癔球症并没有明确的特效药,治疗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干预手段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 药物治疗:抗焦虑药、抗抑郁药、胃肠动力药等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 生活方式调整:改善饮食习惯、减少精神压力、保持规律作息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上市产品
市场上虽然没有专门针对癔球症的特效药,但有一些产品可能对缓解症状有所帮助:
- 抗焦虑药: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用于缓解焦虑情绪。
-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文拉法辛等,用于改善抑郁状态。
- 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用于改善胃肠道功能。
- 中药制剂:一些中药制剂如逍遥丸、疏肝解郁胶囊等,可能对调节情绪和改善症状有一定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任何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病因治疗对有明确的神经肌肉疾病引起的症状有效,尚未发现有明显有效的药物,可适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环咽部高压或松弛不全的患者可应用探条扩张术,甚至环咽部肌切开术。癔球症以焦虑抑郁型为主,综合治疗是治疗癔球症的有效方法。
临床表现主要为特殊形式的咽下困难,经常做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有咽部异物感等。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喉部持续或间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现在两餐之间。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病因包括环咽部运动障碍、神经肌肉疾病和局部损害等,而发病机制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如环咽部高压、低压或松弛异常等。
有结果显示,实验组癔球症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症状因子分值均高于国内常模,且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癔球患者确实存在较严重的多种情绪障碍,这一方面和较多的心理社会应激有关。同时,由于患者对本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把因情绪不良、紧张、疲劳或体虚引起的咽喉部不适的症状视为器质性病变,反复就医做各种检查,而且这种求医行为本身强化了患者的“病人”角色,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附加心因性或医源性不良暗示,造成了紧张、恐惧、悲观等,使得症状进一步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用食管镜和直接喉镜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X线活动摄影术和食管测压。
咽部异感症的病人不要过分恐慌,去医院检查以排除癌症,平时保持心情开朗。
有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占主导作用,为癔球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癔球症的治疗中,必须重视疾病的精神因素,当单纯的生物治疗效果差或无效时,要及时辅以心理支持治疗。对于疑癌患者,应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并给予强有力的暗示,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直到消除疑虑。只有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发病模式的角度上,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