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龈炎介绍
边缘性龈炎是一种常见的牙龈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龈边缘的红肿、出血和疼痛。该病多由牙菌斑的堆积引起,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牙龈组织造成炎症反应。如果不及时治疗,边缘性龈炎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牙周病,甚至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边缘性龈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表明,牙菌斑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其中以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为主要致病菌。这些细菌不仅能直接损伤牙龈组织,还能通过产生毒素和引发免疫反应加剧炎症。
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与边缘性龈炎相关的特定基因标记,这有助于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微生物组学研究:研究发现,边缘性龈炎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组成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开发针对特定菌群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免疫学研究: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统在边缘性龈炎发病中的作用,特别是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等在疾病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显著增加患边缘性龈炎的风险。
治疗方法的进展:除了传统的机械清除牙菌斑和牙石外,近年来低强度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新型治疗方法在边缘性龈炎治疗中显示出良好效果。
预防策略的优化:研究证实,定期口腔检查、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使用含氟牙膏和抗菌漱口水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边缘性龈炎的发生。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探索: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口腔微生物组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跨学科合作:口腔医学与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为边缘性龈炎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患者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提高患者对边缘性龈炎的认知,增强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维持至关重要。
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探索边缘性龈炎的分子机制,开发更有效的防治药物和手段,以及研究微生物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在揭示边缘性龈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精准治疗和预防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以上内容根据网络搜索生成,仅供参考。具体病症情况请以医生诊断为准。
【参考文献】
如果您需要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文献。
【免责声明】:本回答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对于任何疾病或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提示】:在阅读医学相关信息时,建议您保持批判性思维,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判断。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一、去除病因
通过洁治术彻底清除菌斑和牙石,如果有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刺激因素也应予彻底纠正,由于单纯性龈缘炎无深层牙周组织破坏,只要清除了局部刺激因素,牙龈的色、形、质便可恢复正常。
二、药物治疗
如果炎症较重,可配合局部药物治疗,常用1%~3%过氧化氢液冲洗龈沟,碘制剂沟内上药,必要时可用抗菌类漱口剂含漱,例如氯已定。
急性龈乳头炎时,先治疗急性炎症,待急性炎症消退后,仍按上述方法治疗。
三、疗效的维护
治疗开始后,应及时教会患者控制牙菌斑的方法,应持之以恒保持口腔卫生,并定期(6~12个月)进行复查和洁治,这样才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根据上述主要临床表现,结合局部有刺激因素存在即可诊断。
【临床表现】
一、病损部位和范围
慢性龈缘炎的病损一般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严重时也可波及附着龈,通常以前牙区尤其下颌前牙区最为显著。
二、病损表现
1.牙龈色泽
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患龈缘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变为深红或暗红色,这是由于牙龈结缔组织内血管充血、增生所致。
2.牙龈外形
患牙龈炎时,由于组织水肿,使龈缘变厚,不再紧贴牙面,龈乳头变为圆钝肥大,附着龈水肿时,点彩也可消失,表面光滑发亮。
3.质地
患牙龈炎时,由于结缔组织水肿和胶原的破坏,牙龈可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
4.龈沟深度
牙周组织健康时,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2mm,当牙龈有炎性肿胀或增生时,龈沟可加深达2mm以上,形成假性牙周袋。
5.探诊出血
健康的牙龈在刷牙或探测龈沟时均不引起出血。患牙龈炎时轻触即出血,探诊也出血。探诊后出血是诊断牙龈有无炎症的重要客观指标。
6.龈沟液增多
牙龈有炎症时,龈沟液渗出增多,其中的白细胞也明显增多,有些患者还可有龈沟溢脓。因此测量龈沟液量可作为判断炎症程度的指标。
7.自觉症状
慢性龈缘炎时患者常因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或者在咬过的食物上有血渍,这是促使就诊的主要原因。但慢性龈缘炎一般无自发性出血,这可与血液病及其它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鉴别。有些患者偶而感到牙龈局部痒、胀等不适,并有口臭等。
在龈缘附近的牙面上长期积聚的牙菌斑是引起慢性龈缘炎的始动因子,其他例如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均可促使菌斑的积聚,引发或加重牙龈的炎症。
检查可见有牙石附着于牙颈部。牙龈颜色由淡红色变为深红色。牙龈质地松软并可有轻度肿胀,以致使牙龈边缘变厚,龈乳头变圆钝。探诊时牙龈易出血。
龈缘炎能预防,关键是要做到坚持每天彻底清除牙菌斑,口腔医务人员要广泛开展口腔卫生教育,教会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合理使用牙签、牙线等。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以控制菌斑和牙石的形成。这些对预防牙龈炎的复发也极为重要。
慢性龈缘炎由于病变部位局限于牙龈,在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后,炎症消退快,牙龈组织恢复正常。因此,慢性龈缘炎是可逆性病变,预后良好。
1.应与早期牙周炎鉴别
主要的鉴别要点为牙周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如前所述,牙龈炎时龈沟可加深超过2mm,但结合上皮附着的位置仍位于釉牙骨质界处。而患牙周炎时,结合上皮已向根方迁移,形成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X线片(尤其合翼片)有助于判断早期牙槽骨吸收。牙周炎早期可见牙槽嵴顶高度降低,硬板消失,而牙龈炎的骨高度正常,可疑时摄X线片,观察有无早期牙槽嵴顶吸收,以鉴别早期牙周炎。
2.血液病
对于以牙龈出血为主诉且同时也有牙龈炎症表现者,应与某些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牙龈出血鉴别,例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是以牙龈出血和疼痛为主要症状,但其牙龈边缘有坏死为其特征,详见本节第四个知识点。
4.艾滋病相关龈炎(HIV-G)
是艾滋病感染者最早出现的相关症状之一。临床可见游离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附着龈可有点状红斑,刷牙后出血或自发性出血。在去除牙石或牙菌斑后,牙龈充血仍不消退。
一是心脏病。国外在研究了一千多个病例后发现,牙龈炎病人患心脏病比率要比普通人高出三倍,其原因是某些细菌可以通过牙龈中的裂口进入血液,进而影响肝脏,使其产生一种能够阻塞动脉的蛋白,造成动脉栓塞。细菌引发心脏病的具体方式还是一个谜,但科学家已经在脂肪状动脉栓塞中发现了一种口腔细菌;口腔细菌对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就更具威胁性。一些牙病患者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同时患有心血管病,医生都在治疗口腔疾病前让病人服用抗生素,防止口腔手术中大量微生物进入血液,引发的细菌性心内膜炎。
二是中风。国外有关机构对近万名年龄在25岁到75岁之间的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有严重牙龈炎病人患中风的机会是其他人群的两倍。医学家解释,由于口腔细菌可以导致颈动脉的脂肪栓塞,如果这种脂肪块上游到大脑中,阻塞灰白质中的一条血管,就会引发中风。
三是糖尿病。当糖尿病病人受到细菌侵袭时,胰岛素就不能有效地工作,就会提高血糖的含量。国外对168名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那些患有严重牙龈炎的人很难控制血糖含量。内分泌科专家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牙龈被感染时,要尽快去医院检查,看看是否已患糖尿病。
四是胃溃疡。据国外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导致胃溃疡的细菌是寄居在牙斑上的。研究人员对242例胃溃疡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在其中210人的口腔中发现了这种病菌,由此可以看到口腔卫生与胃溃疡之间的关系了。
五是肺炎。医学研究表明,人们每呼吸一次时,都会有大量的细菌进入肺中,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它们寄居在人们的口腔中,虽说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将它们消灭,但是如果人们某段时间免疫力低下时,这些细菌就会趁虚而入,有可能引发细菌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