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浮小麦

浮小麦

(浮麦)

拼音FuXiaoMai
性味

味甘;性凉。归心

主治

除虚热;止汗。主止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拉丁学名

Fructus Tritici Levis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

采集加工

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生长环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识别特征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mm,直径经2.6mm。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 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四化建设性差。无臭,味淡。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药用价值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除虚热;止汗。主止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

  【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附方】

  ① 治盗汗及虚汗不止: 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每服二钱,米钦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煎服。(《卫生宝鉴》)

  ② 治男子血淋不止: 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用药禁忌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化学成分

  普通小麦含淀粉53%~70%,蛋白质11%,糖类(蔗糖、葡萄糖、棉子糖、麦芽糖、蜜二糖)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维生素B、E。

  化学鉴定

  薄层角谱:取本品细粉0.1g,加70%乙醇1ml,冷浸过夜,上清液作点样用。并以果糖、蔗糖、棉子糠溶液做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1%CMC薄板上,以正丁醇-酸-水(4:1:5)上层液展开,展距10cm,重复1次。喷以a-萘酚硫酸溶液,加热后果糖、蔗糖、棉子糖显蓝紫色。

  粉末特征

  白色,有黄棕色果皮小片。

  ①淀粉粒为主扁平的圆形、椭圆形或圆三角状,直径30-40μm,侧面观呈双透镜状、贝壳状,宽11-19μm,两端稍尖或钝圆,脐点裂缝状;少复粒,由2-4或多分粒组成。

  ②横细胞成片,细长柱形,长28-232μm,直径6-21μm,壁念珠状增厚。

  ③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64-220μm,直径16-42μm,壁念珠状增厚。

  ④果皮中层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念珠状增厚。

  ⑤非腺毛单细胞,长40-950μm,直径10-30μm,壁厚5-10μm。

  浮小麦有功效

  (《本草汇言》)

  【异名】浮水麦(《本草蒙筌》),浮麦(《纲目》)。

  【来源】为干瘪轻浮的小麦,水淘浮起者。植物形态详"小麦"条。

  【药材】干燥颖果呈长圆形,长约2~6毫米,直径约1.5~2.5毫米。表面浅黄棕色或黄色,略皱,腹面中央有较深的纵沟,背面基部有不明显的胚1枚,顶端有黄色柔毛。质坚硬,少数极瘪者,质地较软。断面白色或淡黄棕色。少数带有颖及稃。气无,味淡。以粒匀、轻浮,表面有光泽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炮制】拣去杂质,筛净灰屑,漂洗后晒干。

  《纲目》:"焙用。"

  【性味】甘咸,凉。

  ①《纲目》:"甘咸,寒,无毒。"

  ②《本草备要》:"咸,凉。"

  【功用主治】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

  ①《本草蒙筌》:"敛虚汗。"

  ②《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③《现代实用中药》:"补心,止烦,除热,敛汗,利小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炒焦研末。

  【名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②《本经逢原》:"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中医传承民间传说

  一天,名医王怀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又瘦又瘪,便问伙计:“这些蛀小麦是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这时忽来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说:“我娘子近来常常发怒,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甚至还伤人毁物,请为她除病驱邪!”王怀隐望闻问切之后,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临行时,又补充道:“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湿透衣衫。”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病愈,前来拜谢王怀隐。他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急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张大户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便送来了。”王怀隐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书,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从此,“浮小麦”一药便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各家论述

  1.《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2.《本经逢原》:浮麦消克敛盗汗,取其散皮膝之热也。

  古籍摘要

  1.《本草蒙鉴》:“敛虚汗”。

  2.《本草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劳热,妇人劳热。”

  3.《本经逢原》:“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专家解读

浮小麦

【功效】小麦,即轻浮的小麦粒,主要功效为敛汗、益气、除热。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骨蒸劳热、阴虚发热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浮小麦被认为能够收敛心液,补益心气,适用于因气虚或阴虚引起的多汗症

【禁忌】 使用浮小麦时需注意以下禁忌事项:

  1. 实证忌用:对于实证引起的汗症,如外感风寒、湿热内蕴等情况,不宜使用浮小麦。
  2. 过敏体质:对小麦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3. 孕妇慎用:孕妇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师意见。

【配伍】 浮小麦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1. 黄芪配伍:用于治疗气虚自汗,黄芪补气,浮小麦敛汗,二者相辅相成。
  2. 牡蛎配伍:用于治疗阴虚盗汗,牡蛎滋阴潜阳,浮小麦敛汗,共同调节阴阳平衡。
  3. 地骨皮配伍:用于治疗骨蒸劳热,地骨皮清虚热,浮小麦除热敛汗,效果显著。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浮小麦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淀粉、维生素B群等。其敛汗作用可能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有关,能够减少汗腺分泌。此外,浮小麦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生理活性,有助于改善体内环境。

【特效】 浮小麦在治疗神经性多汗症方面表现出特效。由于其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减少不必要的汗液分泌,对于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多汗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上市产品】 市场上已有多种以浮小麦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产品,例如:

  1. 浮小麦颗粒:主要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方便服用。
  2. 复方浮小麦片:结合其他药材,用于调理阴虚发热、多汗等症状。
  3. 浮小麦茶:以浮小麦为主要原料的养生茶,适用于日常调理。

这些产品在药店和电商平台均有销售,使用前建议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