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肿介绍
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舌下区域的囊性肿物。该囊肿通常是由于舌下腺导管堵塞或损伤导致唾液分泌不畅,进而形成囊性积液。患者可能会感到口腔不适、吞咽困难或言语障碍。囊肿的大小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质地柔软,表面光滑。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舌下腺囊肿的成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影像学技术如超声、CT和MRI,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评估囊肿的大小和范围。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导管堵塞可能与炎症反应、黏液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此外,基因学研究也在探索是否存在遗传倾向。
在治疗方面,微创手术如内镜下导管重建术和激光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生物材料的应用,如使用可吸收支架来维持导管通畅,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前景。
特效药
目前,针对舌下腺囊肿的特效药尚不明确。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炎药物减轻炎症反应等。然而,这些药物并不能根治囊肿,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切除或导管重建。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舌下腺囊肿的治疗产品主要集中在手术器械和辅助材料方面。例如,内镜设备和激光治疗仪在微创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一些可吸收的生物材料如胶原蛋白支架,也被用于导管重建手术中,以促进导管愈合和防止再次堵塞。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产品主要用于辅助手术治疗,而非直接治疗囊肿的特效药物。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原则:
1.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
2.已扩展到颌下区者,应在完全摘除舌下腺后,将残留囊液抽尽,然后口外加压包扎10日左右即可治愈。
3.不愿手术者,可将囊液抽出后,再注入9%碘酊,使之纤维化。
4.对体弱年幼不宜手术或注射药物者,可用不锈钢丝穿过粘膜及囊壁作小环并固定,以达到引流及减轻症状。
治疗方案:
1、小唾液腺黏液囊肿 可在抽干净囊液后,向囊腔内注入2%碘酊0.2-0.5ml,停留2-3分钟,再将碘酊抽出。目的是破坏上皮细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而不再形成囊肿。但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2、舌下腺囊肿 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残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复发。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舌头下面腺切除的患者及婴儿,可作简单的袋形缝合术,待全身情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7岁后再行舌头下腺切除术。
症状分型
①单纯型:占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暑天后窗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②口外型:又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③哑铃型: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诊断要点:
1.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2.囊肿位于口底一侧粘膜下,呈淡蓝色肿物,囊壁薄,质地柔软。
3.较大舌下腺囊肿可穿人下颌舌骨肌进入颁下区,也可波及对侧口底。
4.囊肿可因创伤而破溃,流出粘稠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日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5.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口底部肿胀疼痛,影响进食。
6.应与口底部血管瘤、淋巴管瘤、皮样囊肿鉴别,主要依靠穿刺内容物检查,舌下腺囊肿可抽出粘稠液体。
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粘膜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此被称为潴留囊肿;另一种是由于腺体破损,粘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粘液囊肿从绿豆大小到蚕豆大小均有,舌下腺囊胖甚至可以更大,囊肿至淡棕黄色,受创破裂后流出蛋清样棕黄粘液,反复破损常常会使局部硬结,表面粘膜呈白色。
穿刺内容物检查,舌下腺囊肿可抽出粘稠液体。
舌下腺囊肿 常见于青少年,可分3类:①单纯型;②口外型;③哑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