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后缩介绍
下颌后缩,又称为下颌后退或小下颌,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畸形,表现为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后移,导致面部轮廓不协调。这种畸形不仅影响外貌美观,还可能引发咬合不正、咀嚼功能障碍、呼吸不畅等一系列问题。下颌后缩的原因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生长发育异常、不良口腔习惯等。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对下颌后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学、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通过影像学技术如CT和MRI,可以精确评估下颌骨的位置和形态。遗传学研究揭示了某些基因变异与下颌后缩的关联。此外,生长发育监测和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功能性矫治器和正颌外科手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
特效药
目前,针对下颌后缩并没有明确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依赖于物理矫正和外科手术。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通常起到辅助作用,如使用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发育,或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然而,这些药物并非直接针对下颌后缩本身,而是用于辅助治疗。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下颌后缩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矫治器和手术器械方面。常见的矫治器包括功能性矫治器、头帽颏兜等,这些产品通过施加外力,引导下颌骨正常生长。例如,某品牌的功能性矫治器,通过调节咬合关系,逐步改善下颌后缩。在手术器械方面,有专门用于正颌手术的切割和固定器械,如钛合金接骨板和螺钉,这些产品在手术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外,一些口腔护理产品如咬合垫、口腔肌肉训练器等,也在辅助治疗中广泛应用。
总体而言,下颌后缩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各类矫治产品,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功能型下颌后缩疗法:(1)戴入附平面导板的上颌活动矫治器,同时尽量磨除个别牙间干扰,并做翼外肌功能锻炼,当中性咬合习惯已基本完成,则将平面导板改做斜面导板,等后牙恢复接触后,需继续戴斜面导板保持一段时间;(2)也可戴用无功能平面牙合垫式上下活动矫治器,并作颌间Ⅱ类牵引,改进上下颌关系。
2.上颌牙弓狭窄而下颌后缩者,用平面导板及扩弓簧的活动矫治器,调节加力扩大上牙弓,咬合平衡后可改用斜面导板导下颌向前至正常位置。或用固定矫治器。
3.下颌后缩,后牙中性合者,下颌前牙向唇侧推,开僻间隙镶牙。
4.下颌后缩严重者,可用外科正畸术纠正,并作颏部成形术。
5.下颌后缩兼有上颌前突者,此类牙颌畸形深覆盖最严重,必须以外科正畸手术为主,再配合正畸治疗。
6.需手术治疗者,可于术前术后按医嘱行,常规抗感染用药。
【治愈标准】
1.治愈:覆合覆盖正常,SNA角、SNB角、面角、颌突角、--SN角均正常,牙列整齐,咀嚼功能良好,侧面外形协调。
2.好转:覆合覆盖正常,SNB角及面角接近正常,SNA角、颌突角、--SN角均正常,牙列整齐,咀嚼功能较好,侧面外形较协调。
3.未愈:症状体征、咀嚼功能和侧面外形均无改善。
1.下颌后缩的口腔模型与上颌前突者相似,前牙深覆盖常伴有深覆合,不同之处为上颌位置正常,下颌颏部后缩。
2.X线头影测量显示SNB角和面角小于正常范围。ANB角大于正常,SNA角正常。
【临床表现】
1.下颌后缩,上颌位置基本正常,前牙呈深覆盖,上前牙明显倾斜,下前牙高位咬在上前牙舌面隆突或者腭粘膜上,下唇贴在上前牙的舌面,后牙咬合关系为远中合。
2.下颌后缩,前牙为深覆合。上前牙舌向咬在下前牙唇侧牙龈上,下前牙咬在上腭粘膜上,后牙咬合关系是远中合。
3.下颌后缩,下牙弓小于上牙弓,面部下1/3高度变短,侧面观下颌更显后缩。
4.上前牙深覆盖者则上前牙暴露在口外,侧面像显得下颌及颏部后缩,上下颌极不相称。
下颌后缩是下颌位于正常上颌骨的后方,通常包括发育障碍引起的小颌畸形。
下颌后缩的病因:
(1)先天性发育障碍:如第一、二腮弓综合征患者,下颌骨双侧或单侧,下颌升支和体部也同时受累,有时听力骨也出现发育不良;
(2)炎症:如内风湿性关节炎、邻近中耳炎会影响髁状突及颌骨的发育;
(3)遗传因素:部分下颌后缩畸形有明显的家族史;
(4)创伤:下颌骨及髁状突创伤可以造成下颌骨发育障碍。
X线头影测量片的检查。
下颌后缩畸形并不常见,其常可与上颌前突畸形相混淆,外观上主要表现为下颌颏部短小,面下1/3短,侧面观似“鸟嘴”样。严重影响容貌美观和心理健康。本病多由下颌发育不全或者先天性缺少前牙以及翼外肌功能不全而致。其矫治须依据患者的年龄采用不同的方法。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患者可行正畸治疗,成年患者可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易造成口腔容积缩小,发生舌后坠,表现为睡眠时发出明显的鼾声、甚至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