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颌骨骨髓炎介绍
急性颌骨骨髓炎是一种累及颌骨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急性炎症,常见于下颌骨。该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途径包括牙源性感染(如牙髓炎、牙周炎)、血源性感染以及外伤性感染。临床表现包括剧烈疼痛、局部肿胀、发热、张口受限等,严重时可导致颌骨坏死、脓毒血症等并发症。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类物质在骨破坏中起重要作用。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CT和MRI,使得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更加准确。此外,免疫学研究揭示了宿主免疫反应在疾病进展中的双重作用,既有助于清除感染,也可能加剧组织损伤。
在治疗方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关键。研究表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局部引流和清创手术,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此外,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为颌骨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
特效药
目前,针对急性颌骨骨髓炎并没有单一的特效药,治疗通常采用综合疗法。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具体用药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此外,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也常用于混合感染的治疗。
上市产品
市场上用于治疗急性颌骨骨髓炎的产品主要包括抗生素类药物和局部治疗用品。常见抗生素类药物有: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广谱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
- 头孢呋辛: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疗效确切。
- 左氧氟沙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抗菌活性。
局部治疗用品包括:
- 碘伏消毒液:用于局部消毒,预防感染扩散。
- 引流管和敷料:用于手术引流和伤口护理。
此外,一些生物材料如骨修复材料也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帮助受损颌骨的修复和重建。
总之,急性颌骨骨髓炎的治疗需综合考虑病因、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现代科学研究的进展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希望。
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疗与颌周蜂窝织炎相同,主要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控制感染(灭滴灵、螺旋霉素)。局部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
慢性颌骨骨髓炎时应努力改善病员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拔除病源牙,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一)急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急剧,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睁不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二)慢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隙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贫血、身体衰弱。
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小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最多见,约占全部颌骨骨髓炎的90%。我国由于医药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已大为下降。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多见,这与下颌骨皮层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肥厚肌肉及致密筋膜附着,髓腔脓液积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关。
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局部检查,可行X线片检查明确诊断。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大。已形成脓肿时,从脓肿中心穿刺可抽出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