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介绍
外耳道炎是指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炎症,常见于游泳后或因挖耳、外耳道异物、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主要症状包括耳痛、耳痒、耳道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可伴有听力下降和耳部肿胀。外耳道炎可分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前者起病急,症状明显,后者则病程较长,症状反复。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通过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对外耳道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此外,外耳道内的微环境变化,如pH值和湿度改变,也会影响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免疫学研究揭示了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在外耳道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则用于检测病原体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特效药
针对外耳道炎的治疗,常用的特效药物包括抗生素滴耳液和抗真菌药物。例如,0.3%的氧氟沙星滴耳液和0.5%的氯霉素滴耳液在治疗细菌性外耳道炎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对于真菌性外耳道炎,常用的药物有克霉唑滴耳液和酮康唑滴耳液。此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滴耳液,可以减轻炎症和瘙痒症状。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外耳道炎的治疗产品种类繁多。常见的抗生素滴耳液品牌有“泰利必妥”(氧氟沙星滴耳液)和“洛美沙星滴耳液”。抗真菌药物方面,“克霉唑滴耳液”和“酮康唑滴耳液”也是广泛使用的产品。此外,一些复合制剂如“洛美沙星氢化可的松滴耳液”结合了抗生素和激素的双重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患者在选择产品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病情进行合理选用。
这些产品的上市为外耳道炎的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正确诊断和合理用药是治愈外耳道炎的关键。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导致病情加重。
(一)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二)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三)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四)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
(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首先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涂上油膏堵塞外耳道。要及时清除外耳道耵聍或异物。最后,要注意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损伤。
1、未病时就注意卫生,尤其是儿童。凡有化脓性中耳炎、耳疖肿、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围清洁,并要注意不要乱掏耳朵。
2、既病之后,切忌水洗。如其污秽或痂皮堆积,可先用植物油涂擦,待其疏松之后,再用纱布或消毒过的软纸轻轻擦净。实在必须洗涤者,用苦参汤。
3、按时更换外用药,按时进服内服药。
4、痒时忌搔抓,必要时泡些食盐水,滴在痒处。其浓度以能达到止痒为标准。如是小儿要防止他乱抓搔擦。
5、患病期间,忌酒类、辛辣食品(如大葱、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芥菜、雪里红、姜、咖喱)、腥物、淡水产品、海鲜。
6、洗澡、理发、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内,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7、患病之后禁止游泳。
8、忌一切海味鲜发物、榨菜、芥菜、雪里红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