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介绍
疝气,医学上称为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通过薄弱的肌肉或结缔组织壁凸出至异常部位。最常见的疝气类型是腹股沟疝,其次是脐疝、切口疝等。疝气的症状可能包括腹股沟区或腹壁的肿块、疼痛、不适感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嵌顿或绞窄,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疝气的成因、分类及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表明,疝气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年龄、体重、慢性咳嗽、便秘等因素有关。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等,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疝气类型和严重程度。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开放式手术,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疝气的首选方法。此外,生物材料的应用,如聚丙烯网片,显著提高了疝气修补的成功率。
特效药
目前,疝气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根治,主要依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预防并发症,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镇痛药缓解疼痛等。对于一些轻微的疝气,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等待,同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治疗慢性咳嗽和便秘等措施来缓解症状。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疝气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术修补材料和辅助治疗设备上。例如:
- 聚丙烯网片:广泛应用于疝气修补手术中,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减少复发率。
- 腹腔镜手术器械:包括腹腔镜、 Trocar、疝修补专用器械等,用于微创疝修补手术。
- 疝气带: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无法手术或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物理压迫减少疝内容物的突出。
这些产品的上市,为疝气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用胶布贴敷疗法,即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并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而脐孔得以逐渐愈合闭锁。每周更换胶布1次,如有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
如患儿已逾2岁而脐疝仍未自愈,应手术治疗。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无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于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术后注意:
1.术后3个月内,尽量避免让患儿过度用力。
2.患儿如有呕吐发生,暂时进食四小时。
3.保护好伤口,防止伤口感染化脓,如有出血、红肿热痛、渗出液、发高烧,请立即就医生。
4.让患儿侧身睡,如右侧手术就左侧卧位。
5.术后阴囊有不同程度肿胀,2—3天可消退,如有淤血,要请医生检查。
6.术后4天伤口不能沾水,5天后可正常洗澡。
疝在小孩咳嗽、哭闹、或憋气用力的时候,就会变大;白天跑跳的时候,也会有小变大,但无明显的疼痛症候。晚上睡下。它会缩小,用手弄弄,又会变得不明显。在小孩哭闹、运动、解便后,腹部下面会鼓起,腹痛加剧并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停止等情况。脐部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婴儿啼哭时更为明显,一般无其他症状。由于婴儿腹壁及疝环均较柔软,嵌顿甚为罕见。
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发病率非常低。
1.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
2.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要替患儿进补,必须选择清润又不太寒凉且破气的食物,像菠菜、土豆、胡萝卜、西红柿、木耳、藕、青鱼、鲢鱼等,水果如苹果葡萄桃子等,暂时不宜吃的如绿豆、白菜、黄豆芽、白萝卜、青萝卜等;水果有橙子、雪梨等;油腻煎炸之物如薯片、虾条、朱古力等也不宜吃。
脐肉芽肿:常为脐疮迁延所致。为一小的樱红色肿物,表面有少量脓液,肿物不可推回腹内。经硝酸银烧灼后可痊愈。
可出现疝嵌顿、肠梗阻、肠管坏死等危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