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
(卵泡膜细胞增殖综合征,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症)
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系指患者临床上出现女性男性化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同时具有卵巢泡膜细胞增生的病理改变的一组症候群。本征早在1949年为Culiner及Shippel所描述,指出间质中有黄素化泡膜细胞,但与邻近的卵泡无关。这类疾病原来是包括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男性化,多见于青年女性,类固醇测定方法的进展及氯米芬对本征无效对本征的确诊有很大帮助。病理证实卵巢泡膜细胞增生的病理改变,故目前将此征独立出来,也称为卵巢泡膜增殖综合症。
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Follicular Adenomatosis Syndrome, FAS)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卵巢功能异常,导致卵泡发育和激素分泌失衡。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月经不调、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样症状等。其病理特征为卵巢内卵泡腺细胞异常增殖,影响正常的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内分泌调节失衡等多重因素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如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等内分泌紊乱也被认为是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影像学和病理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该病的诊断更加精准。通过超声、MRI等影像学手段,可以观察到卵巢结构的异常变化;而组织病理学检查则能明确卵泡腺细胞的异常增殖情况。
特效药
目前,针对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的特效药尚在研究阶段,尚无明确公认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对症处理和综合管理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
- 口服避孕药:用于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高雄激素血症。
- 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 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用于促进排卵,提高生育机会。
上市产品
尽管没有专门针对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的特效药上市,但市场上已有一些药物可用于该病的对症治疗。例如:
- 达英-35(Diane-35):一种含有醋酸环丙孕酮和炔雌醇的复方制剂,常用于治疗高雄激素血症相关的疾病。
- 二甲双胍(Metformin):广泛用于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对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 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常用于促排卵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排卵功能。
此外,一些保健品和营养补充剂如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D等,也被推荐用于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总体而言,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结合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监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本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使其排卵或恢复正常月经。对于症状显著者可给予泼尼松治疗,尤其对多毛和有男性化表现者更为适宜。
手术治疗:可手术切除卵巢,即楔形切除部分卵巢,疗效明显。多数病人在手术后很快排卵受孕。卵巢楔形切除术已很少使用,只保留在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不缓解者。术后给予雌激素治疗,以维持和保持性发育。
预后: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较少见。无明显不良预后。
1.临床表现:
月经改变:本征绝大部分患者一开始就表现月经稀少,最终可导致闭经。
肥胖:明显肥胖。或只有体重增加,而肥胖不明显。
2.体征:
多毛:患本征者面颊部、下颌及颈部出现多毛。
男性化征象:生须、喉结增大、不同程度的乳房萎缩、阴蒂肥大。
3.妇科检查:
患者阴道壁光滑、萎缩,宫颈萎缩。剖腹探查时可见子宫、输卵管正常,双侧卵巢增大。
4.诊断:
根据典型的月经改变和男性化表现,临床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在远离卵泡的卵巢间质中,有形态学上类似泡膜细胞而含有脂肪的细胞时,可以确诊为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当这些病理现象伴随着临床上男性化,就可以诊断为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本征确切病因机制不详,是由于体内多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协同作用的结果。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患者睾素的增加,可能与卵巢内某些酶的缺乏有关,使雌激素生成障碍,睾丸素增多,同时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
中医认为主要与肾的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后天运化失调以及肝气郁结有关。
(二)发病机制
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也相似,从病理及临床表现上来看,本征患者卵巢没有增厚的纤维化包膜,在卵巢皮质间质中有一层周围的卵泡膜细胞增生,卵泡大都是原始滤泡,并有男性化的临床特殊表现,故有关本征的发病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卵巢常呈双侧性增大,最大直径可达7cm,卵巢表面光滑、乳白色有光泽,皮质内有小囊向表面突起,其表面还可以见到很多散在的小黄色区域,多发性小囊内充满清液。镜检可见表面呈间质胶原化,其间有很多的原始滤泡,而有早期的生长滤泡,较深处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囊性滤泡,并有一层黄素化的增生的内卵泡膜细胞,未见黄体。离囊性滤泡较远处,有很多的多边形间质卵泡膜细胞形成的小巢,这些细胞内含有类脂质。
1.血常规、血清电解质、血尿素氮及肌酐在正常范围内。
2.睾酮增高 多毛患者的睾酮水平比正常妇女的平均值要高,但也有1/3的本征患者可在正常范围内。
3.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正常,用绒毛促性腺激素后,可有显著的升高。
4.患者尿17-羟、17-酮均正常。
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显著异常。
6.血浆激素测定:血睾酮明显升高,HCG实验后增高明显。
7.组织病理学检查:腹腔镜可见双侧卵巢增大,阴道壁光滑、萎缩,宫颈萎缩。
8.子宫超声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和诊断。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做好随访。调节饮食结构,低脂低糖低热量膳食,优化饮食结构,平衡养分。保持好心情,郁闷、愤怒和畏惧等不好情绪会激发脆弱的神经,破坏内分泌的调节,降低机体免疫能力。 提升运动力度,适宜运动促使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御能力,有益于内分泌协调。
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鉴别。具有月经紊乱,闭经,无排卵,多毛,肥胖,不孕合并双侧卵巢增大呈囊性改变,称为多囊卵巢综合症。可具备以上典型症状,也可以只有部分症状,因排卵障碍而致不孕则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
多毛与毛发增多症的病因鉴别女性多毛(伴或不伴男性化)的病因很多,但其共同特点是存在雌激素相对不足和雄激素(或其作用)增多,使血雄激素升高或雌激素/雄激素比值下降,偶尔也可由于组织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所致,部分病人伴有一定程度的男性化表现。 据详细的病史、体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病因鉴别一般不难。临床上要首先确定是否有高雄激素血症。
常伴有男性化。女性性征减退如乳房萎缩、肩部和臀部脂肪消失,月经减少或消失等。出现男性特征如胡须、阴毛呈男性样分布,肌肉发达,脸及胸部痤疮,喉结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