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性骨关节病介绍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由松毛虫的毒毛引起的骨关节炎症性疾病。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林业害虫,其毒毛含有多种毒素,当人体接触这些毒毛后,可能会引发皮肤炎症、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甚至畸形。该病多见于林业工人、农民等户外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松毛虫性骨关节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表明,松毛虫毒毛中的毒素能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具体来说,毒素会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等,导致关节滑膜炎症和软骨破坏。此外,基因易感性也被认为是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诊断方面,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可以显示关节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对松毛虫毒素成分的分析能力,为研发特效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特效药
目前,针对松毛虫性骨关节病的特效药物尚在研究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炎症。一些新型的生物制剂,如抗TNF-α抗体,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尚未广泛用于临床。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松毛虫性骨关节病的特异性治疗产品较为有限。部分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在控制炎症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并非专门针对该病的特效药。一些中药制剂如清热解毒类草药也在民间有所应用,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预防措施如穿戴防护服、避免接触松毛虫等仍然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段。随着科研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性的治疗产品问世。
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十分重要。首先,应有松毛虫的情报制度,及时发现,积极灭虫。暂时禁止去已发生大量松毛虫的林区劳动。若有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时,立即用肥皂水,漂白粉水,5%的尿素溶液或炉灰浸制的碱水洗擦暴露部位。在发痒处用碘酒、氨水涂之。并注意检查有无毒毛,出现异常现象则立即医治。
治疗应采用拔除毒毛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对全身或局部发痒者可用10%的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口服抗过敏药如扑尔敏等。局部病灶处可用0.5%~1%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作病灶周围封闭;或封闭加蜈蚣、白芷,蛋清外敷,一日一次,并兼用抗过敏,止痛,消炎的药物。注意受累关节用支具保持于功能位。一般早期及时治疗,一个月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部分病例经长期非手术治疗后,急性症状明显好转,但仍留有关节的疼痛,肿胀变形,有窦道或瘘管形成,关节强直,丧失劳动能力,则应根据病情可做病灶清除术,关节滑膜的切除术,截骨矫形术,关节的融合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术等,痊愈后病变一般不至复发。
一、症状表现:
1、本病患者多在有接触史后两天内夜间突然发病,也可延至15~30天发病。该病以全身症状轻,局部表现重为其特点。可无或较轻的全身症状,时有畏寒,食欲不佳,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或伴有38°以下的体温,偶尔可至39°,一般2~3日后好转或消退。区域性淋巴结可肿大,半个月左右逐渐消退,多不破溃。
2、局部症状表现在身体暴露部位,常见为手、腕、足、踝等处。骨关节受累后,急性期出现关节的肿大,局部红,疼痛,皮温高及功能障碍。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刺疼及阵发性加剧,夜间更重,难以入睡。红肿可以反复发作,以单关节发病为多见,但约有三分之一侵犯多关节。也可表现一个关节的症状消退后,另一个关节又发病。多数患者患处出现直径1~2cm的红晕,中心可及疼痛的结节肿物,部分病例肿胀的结节可有波动感,穿刺可及粘稠血性分泌物,培养无细菌生长。若病变呈慢性,可逐渐强直,少数病人可出现难愈的窦道及瘘管,甚至并发化脓性关节炎。
3、当骨关节受累发病时,也可伴有皮肤受侵犯的各种皮肤表现,如斑丘疹,风团疹,水泡及脓泡,皮下结节,皮下血肿,红肿块等。经治疗后,常在一周内退疹痊愈,少数可至数月形成慢性皮炎。也可有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耳廓炎等。有时伴有剧痛性软组织肿块。逐渐增大,高峰期为15~30天,随后软化,病程约为1~3个月。
4、松毛虫性骨关节病,发病率高,危害大,常遗留功能障碍,甚至不同程度的残疾,有的病程可长达1~2年。
以上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可单个出现,也可两种或多种在同一个病人的身体上存在,但较多见的还是骨关节炎,占30%~90%。
二、诊断:
1.有接触松毛虫及其污染物史,多在接触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发病。
2.手、足、腕、踝等暴露部位容易发病。
3.皮炎与一般炎症不同,皮肤搔痒、皮肤血疹、水皰及皮下血皰。发病快,皮肤红肿明显,针刺样跳痛,持续性,有时阵发性加剧,夜间及午后疼痛剧烈。
4.皮炎之同时或继皮炎之后,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发亮、紫红色。关节疼痛剧烈,尤以关节活动时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皮下肿块内有血性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可并发耳廓炎及眼炎。
5.可有血的细胞、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示心肌损害等。
6.X线表现:需在病后12天才出现骨关节改变。急性期改变主要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和关节损害。慢性期改变主要是骨质增生、硬化和关节强直。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虫毛引起的骨关节病变,是全身疾病中的一部分。
松毛虫一般有6个龄期。第1~2期的松毛虫还未长毒毛,第3~4期的毒毛尚不发达,5~6期的松毛虫毒毛及毒腺细胞很发达,是致病的时期。该期的松毛虫的胸节有发达的中空毒毛,每根毒毛的毛窝均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进入毒毛管腔。松毛虫成虫时,毒毛立于虫壳外,故虫茧也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即便死虫跌落地面或水中,也极易致病。
松毛虫盛发季节,如在虫区砍柴、割草或在污染的水田中割稻等劳动中,接触了松毛虫活体,尸体,毒毛或污染的衣物,柴草,水等均可发病。已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所证实,故命名为松毛虫病。松毛虫的毒毛及毒腺细胞分泌的毒素与皮肤接触后进入人体内,可引起过敏类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侵犯皮肤及骨关节,有时眼、耳廓也可受累。
发病的机理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是毒毛刺入人体的皮肤后,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所致,但动物实验未能证实。又由于在发病的早期用抗过敏药物可迅速控制病情,故有些学者推论发病的机制为变态反应,但也未能得到有力的证实。又有学者认为是感染所致,因在病变关节或皮肤硬结的病变中抽出脓性的液体,曾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病理表现符合低毒性感染,但多数的局部抽出的液体培养为阴性。以上各种的看法,均未能提出本病明确的发病机理,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
1、实验室检查:
60%以上的患者血象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50%~60%的病人的白细胞总数在1万/mm3以上,血沉增高者约40%~70%。软组织肿块或关节穿刺液常呈淡黄色或绿黄色粘稠胶状液,偶而带血性。细菌培养多呈阴性。少数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或绿脓杆菌生长。
2、X线检查:
(1)在急性期多为阴性,多数在发病后一个月左右可见骨质改变。发病12天左右,X线片上可表现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密度增高影,皮下脂肪透明度减低,关节囊肿大。以后少数病例在邻近的软组织出现钙化及骨化影。早期骨质疏松,继而骨质边缘模糊,呈虫蚀样破坏,常见于肌腱、韧带附着的骨突区,如股骨的粗隆,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多数病例在骨破坏区有单层细条状骨膜反应,有的呈骨刺样或呈花边状。
(2)慢性性主要是原来小的骨破坏区周围增生硬化,形成边缘清楚硬化的小环形病灶。小管状骨受累表现为整个骨干的增粗。若骨骺或干骺端有破坏可累及骺线;引起骨骺的早期融合。骨质改变中未见有死骨形成的表现。
(3)关节改变除早期表现肿胀阴影及骨质疏松外,可见关节的间隙不对称性狭窄,软骨面不平,变形,有时可见半脱位。软骨下常有骨质的破坏。慢性病变主要为骨质增生及硬化,有关节自行融合的可能,形成关节强直。
松毛虫性关节病是由于松毛虫及其污染物所引起的常见病,在我国南方各省多见,以夏秋季节多见。以身体暴露部位如手、足、腕、踝等四肢关节为发病常见部位。人体接触松毛虫及其污染物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出现症状,皮炎以斑疹、风团为主,关节受累时肿胀、疼痛剧烈,明显功能障碍。患病者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消炎止痛药物治疗,一般效果良好,严重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关节强直畸形之慢性期患者可行滑膜切除、关节清理术或关节融合术等治疗以恢复关节功能。
此病,以预防为主。如进入山林时,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松毛虫及其污染物。接触松毛虫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或涂抹3%氨水以减轻症状。
本病在流行期较容易诊断,对散发的病例诊断较困难,本病需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诊断:
①化脓性骨关节炎:急性期以广泛骨破坏为主,破坏区边缘欠锐利清晰,慢性期以增生硬化为主,常有死骨及瘘管形成,临床上发病急,伴有全身反应症状;
②骨关节结核:一般先有较明显的骨质疏松,继而发生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缘模糊,病变邻近可出现广泛性平行成层骨膜反应,可形成瘘管,发病缓慢,病程长;
③类风湿骨关节炎,常由近侧指间关节开始,然后向上累及大关节,常为对称性,骨质疏松普遍,关节间隙狭窄。类风湿因子可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