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疾病雷竞技app下载官网? >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肉芽肿,Posada病)

部位

全身

由粗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急性良性无症状的或自限性的呼吸器官原发性感染;偶尔播散,可在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骨骼,肝脏,肾脏,脑膜,大脑或其他组织形成局灶性病变.

本病是美国西南部的地方性流行病,包括加利福尼亚中部山谷,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地区,得克萨斯帕索西部,并向墨西哥北部地区延伸.在中美洲和阿根廷部分地区有流行灶区.易感者通过吸入含真菌孢子的尘埃获得感染.由于旅游和临床表现出现较晚,有时要到流行区外才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

当粗球孢子菌孢子被吸入后,在37℃便转变成大的组织侵袭性小球(直径约30~100μm).随着小球增大破裂,每个小球释放出无数的小内孢子,可形成新的小球体.病理学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反应,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完整的真菌小球体周围通常被淋巴细胞包围,伴有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巨细胞浸润,但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小球体的破裂处常见,受感染肺可见空洞或钱币样肉芽肿病变.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是由球孢子菌(Coccidioides)引起的真菌感染病,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某些干旱地区,如美国的西南部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区。该病主要通过吸入含有真菌孢子的土壤颗粒传播。感染后,大多数人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或播散性感染,影响皮肤、骨骼、关节甚至中枢神经系统。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在球孢子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真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成为可能,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球孢子菌的遗传特性和致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免疫学研究也表明,细胞免疫在抵抗球孢子菌感染中起关键作用,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方向。

    特效药

    目前,针对球孢子菌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Fluconazole)是治疗轻至中度球孢子菌病的首选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重症或播散性感染,可能需要使用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或泊沙康唑(Posaconazole)等更强效的抗真菌药物。近年来,新型抗真菌药物如艾沙康唑(Isavuconazole)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上市产品

    市场上已有多种抗真菌药物用于球孢子菌病的治疗。氟康唑(如Diflucan)、两性霉素B(如Fungizone)、泊沙康唑(如Noxafil)和艾沙康唑(如Cresemba)等均已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些药物以片剂、胶囊或注射剂的形式提供,方便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此外,一些诊断试剂盒和分子检测方法也已商业化,用于球孢子菌的快速诊断。

    综上所述,球孢子菌病虽然是一种地域性较强的疾病,但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多种有效手段,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未经药物治疗的弥散性球孢子菌病常是致命的,如患有脑膜炎则预后尤其如此。在确诊后的1个月中,感染病人的死亡率超过70%,还不能确定治疗能否改变这一状况。

    低危病人的原发性球孢子菌病不必进行治疗。高补体结合滴度表示已发生播散,则需要治疗。轻、中度非脑膜肺外受累,应当用氟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严重病例最好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根据感染程度连续用药,直至总用药量达到1~3g。与伴有组织胞浆菌病一样,艾滋病伴有球孢子菌病时要采取维持疗法以防止复发,200mg/d唑类药常是足够的,不能耐受唑类药的病人可用两性霉素B每周静脉注射。

    如用两性霉素B治疗球孢子菌脑膜炎,需经皮下通道装置从脑池鞘膜下注射或脑室鞘内注射。然而,氟康唑已替代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大多数的球孢子菌脑膜炎,>400mg/d可能更有效,曾实验性试用过800~1200mg/d,但最佳的治疗方案仍未确定。脑膜球孢子菌病需长达多月乃至终生的治疗。球孢子菌骨髓炎可用外科手术切除受累骨骼。

    从受感染体液或组织标本的培养,或在痰液、胸腔液、脑脊液、引流窦道的病变渗出物直接检查,或在用银或PAS染色的组织活检标本中,检出粗球孢子菌的小球体便可确诊。完整小球体的直径常为20~80μm,厚壁,充满小的内孢子(直径2~4μm)。从破裂的小球体释放并进入组织的内孢子可被误认为是无芽酵母菌。

    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球孢子菌IgG抗体仍是最有用的试验。血清滴度≥1:4表明存在现感染或新近的感染,更高滴度(≥1:32)表示极有可能已发生肺外感染。然而,免疫抑制病人却可能出现低滴度。成功的治疗滴度应当下降。脑脊液中出现补体结合的抗体可确诊球孢子菌脑膜炎,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仅极少数病例可呈培养阳性。

    其他抗体试验,包括更新、更敏感和特异的免疫学试验均不能判断预后,用处不大。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在感染后10~21天内可出现对球孢子菌素或小球体素引起的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但进行性疾病则特征性地缺乏该反应。由于该试验在地方性流行区多数人呈阳性反应,所以,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而不是用于诊断。

            临床特点:

    a 发病以青壮年和野外工作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b 病因为粗球孢子菌感染所致,

    c 原发性皮损多在接种感染1周~3周发生下疳样损害,以后形成结节,沿淋巴管分布,似孢子丝菌病,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多数可自愈,

    d 继发性皮损好发于鼻、颊和头皮等处,表现为多发性无痛性结节,中央部破溃,间或呈状增生,

    e 粘膜及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但一般不累及肌肉及消化道、肺,重者可致死,

    f 分原发性球孢子菌病,和继发性球孢子菌病等,

    g 真菌镜检可见圆形厚壁孢子称球体,其中可充满内孢子,真菌培养为双相菌,

    h 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血清学试验阳性。

    i 血象白细胞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嗜酸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血沉持续加快。

    球孢子菌为双相真菌,生活在土壤中,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仅仅吸人单个孢子就可引起皮肤试验阳性。人类主要通过吸人土壤中的关节孢子或实验室中培养的孢子而感染,少数也可能通过污染物传播。

    1、实验室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可见内有孢子的孢子囊。室温下真菌培养,可见菌丝、关节孢子。

    2、血清学检查:

    (1)检酸IgM炸为本病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大多数患者可在感染前4周内被检测出特异性的IgM,在2个月时消失,提示患者已经发生播散性感染。

    (2)IgG抗体:在感染后4d至12周升高,在播散性感染后.IgG抗体持续阳性,病情一旦恢复即消失。

    3、组织病理检查 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茵病为慢性肉芽肿.内有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小脓疡,内含有内有孢子的孢子囊;进行性格散性球孢子菌病则为脓疡形成,可见于酪样坏死,在异型巨细胞内可见内孢子囊。

    目前仍没有任何可以防止球孢子菌病方法,建议人们尽量避免参与会在环境中产生很多粉尘的活动,例如建筑等工作。如果你不得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就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配戴口包或面罩。

    原发肺感染应注意与感冒,支气管肺炎等相鉴别。

    继发性感染应注意与结核、肿瘤及其它真菌感染、梅毒相鉴别。

    感染可扩散至呼吸道以外组织,主要为皮肤、骨、关节和脑膜等,可出现脑膜炎胸腔积液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