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病名。出《伤寒论》。指妇女在经期或产後,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病証。症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金匮要略》有如下记载: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
热入血室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外感热邪侵犯胞宫,导致胞宫气血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的病证。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经量异常等。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外感热邪或情志不畅,导致气血瘀滞,进而影响胞宫的正常功能。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热入血室可能与生殖系统感染、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生殖系统,可能引发类似热入血室的症状。此外,内分泌失调,特别是雌孕激素水平失衡,也可能导致胞宫功能紊乱,出现相关症状。现代医学通过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测等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病。
特效药
目前,针对热入血室并没有明确的特效药。中医治疗多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常用药物包括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调经止痛药等。例如,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旨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现代医学则可能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激素类药物等,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热入血室的相关产品多为中成药,常见的有:
- 桂枝茯苓丸:主要用于活血化瘀、调经止痛,适用于热入血室引起的月经不调、小腹疼痛等症状。
- 当归芍药颗粒:具有养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小腹疼痛等。
- 妇科千金片: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妇科炎症及热入血室的相关症状。
此外,一些保健品如月见草油、黑升麻提取物等,也被认为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缓解相关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任何药物或保健品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确保安全和有效。
热入血室病-医疗药方
制作:(1)将西瓜切开,去瓤去子,切小块,用纱布袋绞取汁液(也可用榨汁机榨汁);莲藕洗净,去皮切丝,用纱布袋绞取汁液(也可用榨汁机榨汁)。(2)将两汁混合,假如白糖、凉开水,搅匀即成。
服法:胃寒胃痛,喜热饮者忌服。
功效: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暑热烦渴,热盛伤津,小便不利,喉痛,肝炎黄疸等。
火热炽盛,损伤津液,以发热,口渴喜饮,皮肤干瘪,眼眶凹陷,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干,苔黄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热入血室病是温病病程中的常见证型,它是多因素、多环节病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阴津损伤与温病瘀热证形成密切相关,热盛津伤、血行涩滞是热入血室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在温病治疗中合理使用养阴生津方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由于温病学中的“温邪”实际包含了多种致病微生物,而大肠杆菌内毒素又是效应很强的致热原,且有容易控制、使用安全等优点。
热入血室病形成的重要病理之一是邪热亢盛致阴津亏耗而血行瘀滞,故模型动物必须同时具备热毒、阴伤、血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