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念珠菌病介绍
全身性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中。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常见于皮肤、口腔、肠道和阴道等部位。但当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时,念珠菌可以侵入血液和其他器官,导致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血液、心脏、脑、肝、脾和肾等。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在全身性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念珠菌的快速鉴定成为可能,如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此外,对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反应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发现,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如生物膜形成、分泌酶类和细胞壁成分在感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免疫学研究揭示了宿主防御机制中的关键细胞和分子,如T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在抗念珠菌感染中的重要性。
特效药
目前,治疗全身性念珠菌病的特效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如唑类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形式。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氟康唑是治疗轻中度感染的首选药物,而棘白菌素类药物和两性霉素B则用于治疗严重或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
上市产品
市场上已有多种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全身性念珠菌病。例如:
- 氟康唑(Diflucan):由辉瑞公司生产,是一种口服和静脉注射剂型的唑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
- 伏立康唑(Vfend):由辉瑞公司生产,适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具有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剂型。
- 卡泊芬净(Cancidas):由默克公司生产,是一种棘白菌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念珠菌感染。
-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由Gilead Sciences公司生产,是一种改良的两性霉素B制剂,减少了传统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全身性念珠菌病的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然而,由于念珠菌耐药性的增加,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所有弥散性念珠菌病均应当看作是严重的,进行性的并且可能是致命的.应尽可能地逆转或控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营养不良或不能控制的糖尿病等这些先决条件.对大多数严重病人,特别是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的病人,建议两性霉素B单独静脉注射或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对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念珠菌血症病人,氟康唑的治疗效果与两性霉素B相同,并且有初步资料提示,氟康唑治疗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可能也有效.但克氏念珠菌感染对氟康唑无反应,故应当用两性霉素B治疗.其他一些念珠菌,特别是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低于白念珠菌.除有克氏念珠菌或其他抗氟康唑菌株高度流行的医院外,在获知菌种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前,作为初始治疗可用高剂量(600mg/d或更大剂量)氟康唑口服,或必要时静脉注射.而在克氏念珠菌或其他氟康唑抗性株高度流行的医院,则应当用两性霉素B作为初始治疗.但比较试验不完善,氟康唑治疗全身性念珠菌病的最佳剂量仍未确定.多数专家推荐用400~800mg/d(口服或有必要时静脉注射),特别是因为某些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抗性大于白念珠菌.尤其在克氏念珠菌感染常见的医院,则应当用两性霉素B作初始治疗,直至获得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其他唑类药物可能也有效,但没有可供借鉴的疗效对比资料.对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尽管可试用氟康唑长疗程抑制性治疗,但最终几乎均需要行瓣膜更换术.
对其他类型弥散性念珠菌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无对照研究资料.多数专家推荐两性霉素B,但大剂量氟康唑可能具有相同的疗效.目前,还未建立用于治疗念珠菌性脑膜炎的标准治疗方案.已有报道某些病人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获得成功,但很多病人需要鞘内给药.也曾有报道氟康唑有效,常用量为400~800mg/d(口服,必要时静脉注射).有一些念珠菌脑膜炎病例未经任何特效的抗真菌治疗也可自动痊愈.
由于念珠菌是共栖菌,所以从痰,口腔,阴道,尿,粪便或皮肤培养出念珠菌并不一定表明已发生进行性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诊断必须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变,受侵组织的组织病理学证据,或排除其他病因.血,脑脊液,心包或心包积液,或活检组织标本的阳性培养是决定采取全身性治疗必须的确诊依据.组织标本内有典型的由酵母菌,假菌丝和/或菌丝所致的组织病理学征象也具有诊断价值.但常是推测性的开始治疗.虽然目前已开展了各种检测抗体或抗原的血清学方法,但没有一种具有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严重病人的快速诊断或排除诊断.
念珠菌属是正常消化道的,有时也是皮肤的常见共栖性真菌.与其他全身性真菌病不同,念珠菌病是由内源性病原引起,一般不从周围环境获得.
由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占所有主要全身性真菌病的80%.如今,念珠菌已成为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第4位病原体,并且是免疫受损病人的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20世纪80年代,医院念珠菌病的发生率至少上升5倍,使之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感染之一.尽管本病常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但它可能与≥40%的额外死亡率(即由于念珠菌病而不是原发疾病引起的死亡)和延长住院时间相关.
侵袭性念珠菌病常发生于免疫抑制病人,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最为常见.但由光滑念珠菌(或称光滑球拟酵母菌,Torulopsisglabrata)和其他念珠菌引起的感染频率正在上升.口腔念珠菌病(真菌性口炎)常发生于艾滋病病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T细胞介导免疫防御机制受损病人,偶尔也可发生于其他患者.累及食道,气管,支气管或肺的念珠菌病是一种确定的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皮肤粘膜念珠菌病通常使艾滋病更为复杂,但除非深度免疫抑制,一般经血流播散不常见.阴道念珠菌病常累及妇女,包括免疫正常的妇女,特别是在使用抗生素后.接受抗癌化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很容易发生可威胁生命的弥散性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特别是血源性念珠菌性眼内炎,是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常见院内感染,并常为此而延长住院期;感染通常与多发性损伤或外科手术,多疗程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或静脉补充高营养有关.注射的静脉通道和胃肠道是念珠菌通常的侵入门户.心内膜炎的发生可能与滥用静脉注射药,心瓣膜更换和血管内损伤有关.真菌血症可导致脑膜炎和皮肤,皮下组织,骨,关节,肝,脾,肾,眼及其他组织的灶性病变.
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特别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深部(内脏)白色念珠菌并发症的发生。
1、念珠茁性阴道炎应与滴虫性阴道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为黄白色或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带有臭味,伴有剧痒,直接镜检可查到活动的毛滴虫,或涂片染色法可查到毛滴虫体的虫体。
2、口腔粘膜念珠菌病应与,腔粘膜台斑病、扁平苔藓、二期梅毒鉴别:
(1)口腔扁平苔藓:损害常见于颊粘膜后侧、舌腹侧、舌背、齿龈、腭部及咽喉部,皮损为树枝状或网状银白色细纹及小丘疹,对称分布,口唇部可有轻度糜烂、渗出,有明显的粘着性鳞肩。真菌直接镜检为阴性。
(2)粘膜白斑病:多见于中年男性,主要发生于颊、唇、舌粘膜、硬腭、齿龈等处。皮损为白色斑片,单发或多发,界限不清,边缘稍隆起,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为上皮不典型增生,真菌直接镜检为阴性。
(3)二期梅毒:约1/3的二期梅毒息者可出现粘膜斑,皮损发生于唇及颊的内侧、舌、咽、扁桃体、喉部。主要表现为粘膜红肿、糜烂,上覆灰白色渗出物,边缘有一暗红色晕,无自觉症状。粘膜斑内含有大量的拇毒螺旋体。
病变累及消化道,主要表现为食道炎、肠炎;累及泌尿系统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液混浊,有絮状物;也可发生心内膜炎及脑膜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