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
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由阴道嗜血杆菌所引起。研究发现,分泌物检查未发现特异性病原体如滴虫或霉菌时,往往诊断为非特异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经分泌物涂片镜检或细菌培养,有90%发现阴道嗜血杆菌(hemophilus vaginalis)。由于约40%的正常健康妇女的阴道内有嗜血杆菌,当细菌达到一定数量或是阴道免疫机制受损时即可出现临床症状。
药物治疗:
(1)阴道嗜血杆菌对磺胺类及四环素族药物敏感,可用常规量口服治疗。
甲硝唑:每次200mg,3次/d。因厌氧菌可能与嗜血杆菌同为阴道炎的致病菌,可口服,但大剂量甲硝唑可能引起恶心、呕吐。
氨苄青霉素:口服500毫克,一天4次,共7天。有全身感染者,可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或氯霉素。可以产生抗药菌株,使2/3的患者得不到根治。
阴道上药:将四环素100mg或磺胺噻唑0.5g制成栓剂,置入阴道深部,每晚1次,10天为一疗程。因厌氧性细菌可能与嗜血杆菌同为阴道炎的致病菌,有时磺胺或其他药物临床无效时,可口服灭滴灵250mg,一日3次,共7日,或用大剂量,2g一次口服,疗效显著。但口服大剂量灭滴灵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治疗期间禁性生活,男女双方应同时治疗。
(2)治疗后应再用1%乳酸溶液冲洗阴道,并放入雌激素阴道栓,以恢复正常阴道生理环境。
预后
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经过治疗无明显不良预后。
1.主要症状
白带异常:增多,有鱼腥或胺的臭味。有时白带呈灰色乳状且稠度很高,很像滴虫性阴道炎症状。轻者仅白带多、臭,外阴潮湿不适。
2.检查
可见阴道黏膜充血,呈灰红色,有轻度水肿,分泌物多呈均质性,稀薄,灰白色,有时呈乳黄色或灰绿色,腥臭味。有时白带量少,仅有薄薄一层,如膜样覆盖在充血的阴道壁上。
3.诊断
临床上按非特异性或滴虫、霉菌性阴道炎治疗无效时,应考虑为阴道嗜血杆菌感染。白带涂片经革兰氏染色显示,有大量上皮细胞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嗜血杆菌,即可诊断。必要时用血-琼脂混合特殊培养基作细菌培养。
(一)发病原因
由于嗜血杆菌感染引起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此类细菌常伴有厌氧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革兰氏阳性球菌的存在,因此有人认为阴道嗜血杆菌合并厌氧性细菌的感染是导致阴道炎的原因。此病可通过不洁的性交或性亲昵直接传染。据临床资料统计表明,患者的性偶中有79%的人尿中检有阴道嗜血杆菌。性交咨询表明,嗜血杆菌重复感染同混乱性交有密切关系。本病还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浴盆,使用公共厕所的坐便器,医源性传播等都是传播方式。多发生于身体虚弱及个人卫生差的育龄期妇女。
(二)发病机制
阴道嗜血杆菌体积小,两端呈圆形,长0.3~0.5µm,宽0.1~0.2µm,很像球菌,革兰染色阴性。
如由于阴道壁损伤、过度的阴道冲洗、手术损伤或放入避孕工具等感染,或流产或产后感染的子宫分泌物增多,长期子宫出血发生的感染等,都可使阴道的正常防御机制遭到破坏,为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创造条件,而发生本病。但有时也可找不到发病原因。
大多数健康妇女的阴道中都可以培养出阴道嗜血杆菌,因此关于此菌是阴道内的致病菌还是正常菌群的一部分,目前尚未取得统一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把阴道嗜血杆菌看做一种阴道特异性疾病的病原体;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患有阴道炎的妇女其阴道嗜血杆菌的检出率较未患阴道炎者相对偏高,而经过治疗后阴道分泌物减少,阴道嗜血杆菌也随之消失,因此认为阴道嗜血杆菌很可能同白色念珠菌一样,是妇女的一种带菌状态,当细菌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出现临床症状。
分泌物直接涂片,取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未干燥前进行显微镜检查,在成熟的阴道上皮细胞表面,会出现点状颗粒,细胞边缘晦暗,呈锯齿状的线索细胞,是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的特征。
细菌培养:用血-琼脂混合特殊培养基作细菌培养。
染色:阴道分泌物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见到典型的大量的革兰氏染色阴性球杆菌,即可诊断。
1、注意性生活:阴道是女子的性交器官,又毗邻尿道和肛门,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和性生活卫生,很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入而引起感染发炎。
2、应尽可能做到对妇产科门诊患者进行常规白带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消灭传染源。定期开展普查和治疗,并要注意对患者配偶的防治。
3、杜绝传播途径。提倡淋浴,改坐式便所为蹲式,不借穿他人的内裤、泳衣。不到消毒不好的游泳池去游泳。医院用过的检查器械及被服应严格消毒。
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应与滴虫性阴道炎等相鉴别。
滴虫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所引起。临床上以白带增多、质稀有泡沫、秽臭,阴道瘙痒为主要表现。发病是由于感染的阴道毛滴虫消耗了阴道内的糖原,破坏了阴道的自净防御机能,继发细菌感染所致。